角色扮演法(role play)起源于 1920 年维也纳的心理剧,主要以情景模拟形式来测评被试在实践经验、组织协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角色扮演法本质上就是一种情景模拟活动,指教师在实施教学时,通过故事情节和问题情节的设计,让学习者在设身处地的模拟的情况下,扮演故事中的人物,理解人物的心理世界,进而增进对问题情景的理解。
角色扮演法具有仿真性、综合性、反馈性、灵活性这四大特点:
仿真性:角色扮演法与实际行为的关联度较高,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能够有效诱发被试的真实行为。
综合性:角色扮演法可以评价被试在人际交往、组织协调、领导行为等尤其是化解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反馈性:由于角色扮演的情景一般是根据真实工作行为改编,被试在高仿真情景中的表现是一种可反馈的习惯性行为,可据此推断被试在真实工作中面对类似情景的行为特征,从而判断其是否与岗位相适应。
灵活性:角色扮演的情景设置、扮演内容和呈现方式具有多样性特点,根据不同的测试目的,设计者可以围绕“问题意识”相应设计不同的情景、任务和角色,最大程度体现人才测评的动态性。
角色扮演法的理论基础
角色扮演法的理论依据来源于“S(Stimulate)-R(Representation)-T(Trait)”,即“刺激—表征—特质”的模式。
“刺激”主要指设计者根据测评目的编制具体的情景,设置一定的任务,被试根据要求和自己的理解,扮演相应角色;
“表征”主要指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被试与“助手”互动行为的综合表现;
“特质”主要指评价人员根据角色扮演的测评要素对其被试的特质进行测评,并评估与其职位所要求的特质相适应程度。
角色扮演法的测评要素一般由角色适应性、沟通协调水平和决策能力等构成。角色扮演需要注意情景设计和过程控制,为避免在操作过程中出现角色冲突、角色功能障碍、角色认知模糊等问题。一般需遵循五方面的基本开发原则:
· 让参与者清楚其要进行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赋予参与者相应的脚本,避免出现模棱两可的角色设定。
· 角色扮演活动开始前,应给参与者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若涉及到角色分配,要让参与者之间相互熟悉后进行。
· 活动结束后,要及时给予参与者建设性反馈。合理设定角色扮演参与者的人数。按照经验来说,2—10 人的规模比较合理。
· 要使评价者清楚角色评价的标准,消除评价偏见,提高测评有效性。
角色扮演法的三大误区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培训中的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主要因为角色扮演教学在设计和组织上存在以下误区。
1、把角色扮演法当成简单的情境再现
在角色扮演教学中,讲师要求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表演”,以学习、练习某种技能。为了达到“表演”的效果,有些讲师特意为学习者(扮演的角色)设计了台词,让学习者按着“剧本”来“表演”。
这种简单的情境再现虽然降低了讲师教学的控场难度,但也减弱了学习者“体验”的真实感,不能充分发挥角色扮演教学的真正效果。
这是因为,角色扮演法不是常规的课堂练习和课堂示范,它需要参与角色扮演的学习者根据真实的案例背景,设身处地地去解决问题,从而让参与者和观察者“悟出”正确答案。
2、角色扮演法与课程内容脱节
角色扮演法需要从学习者演练的体验中得出结论(即学习的内容),这个结论应该完全依托演练者在任务中的表现和全体学习者的分享,能让学习者心悦诚服地认同这个结论。
有些讲师在学习者角色扮演中并不能有效利用课程信息或完全忽略这些信息,结论的导出完全脱离演练本身,让角色扮演成为一种“形式”,只是走了过场。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除了课堂中讲师挑选的学习者自身素质达不到要求外,大多是角色扮演设计的两个失误造成的:
一是演练中角色的“冲突”不够,演练者能轻易完成任务;
二是演练者的任务指向不明确,轻易放弃或不坚决完成任务。
3、在角色扮演法组织过程中忽略情感共鸣
角色扮演教学的课堂中会有两种角色,一是参演者,他们是角色演练的主角,其表现决定了角色扮演能否成功。而容易被忽略的另一个角色同样影响着教学的效果,那就是旁观者演练的其他学习者。需要不单单是参演者。
有些讲师只关注到“前台”演练过程,而忽略了演练情境对观众学习的是全体学习者,而观察演练的其他学习者)的“带入”效果,不能让其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培训课堂中的角色扮演法应该给学习者带来更深刻的体验,更强烈的“真实感”和“临场感”。
其区别于传统的课堂练习和示范教学,更强调学习者“从做中学”,而不是“学了再做”。
因此在角色扮演背景设计和课堂组织中要充分考虑对角色扮演者和全体参与者“状态”的引导,使角色扮演的“真实感”最大化。
角色扮演法的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应从“角色任务”“难度设计”和“底牌导出”等方面着手以增强教学效果。
角色扮演法的操作步骤
角色扮演法的操作步骤共8步,分别是:
准备阶段
1、确定培训目标
角色扮演活动的学习目标必须配合整体的教学目标,再根据内容的重点想出合理的题目。
2、构想问题情境
构想问题情景就是要写出脚本。情景的描述可以较短,但必须可信和能引起兴趣,要小心确定它是真实的。
3、决定扮演的角色
扮演角色的决定应以可显著地充实学员的各种学习经验为原则。有一点请注意,人物角色不必详细描述,这样可让表演的学员自由发挥。
4、选择扮演者及安排观察者
接着就是让学员选择自己感兴趣或是对个人发展有帮助的角色,讲师可从旁提供辅导。若学员数量较多,可分成两个组。讲师对观察者也要事先辅导,要提醒其注意整体的扮演活动,而不必挑别人的表演,因为评判的对象是角色本身,而不是扮演者个人,扮演者不应因演技的好坏而受到赞扬或批评。换言之,演出的品质不是评估的目标,评量的标准应是扮演过程表达出了什么的思想和感受。
5、布置表演场所
场所的布置要使扮演者和观察者都感到自在。角色扮演的物质环境应该是大家熟悉的、轻松自在的和与外界隔绝的。可以灵活安排的座位和场地较为理想,因为这样便于把房间的布置用于各种各样角色扮演的情景,也便于安排半圆形的观众座位。
实施阶段
6、进行扮演活动
角色扮演活动也应尽可能做到真实和自然,扮演者需尽量反映出角色真实的形态,并使剧情顺利地发展。
7、讨论角色
活动结束后,扮演者和观察者的共同参与讨论是整个角色扮演教学非常重要的部分。可由扮演者先发言,谈谈演出时的想法和感受,然后是大家谈。讲师必须鼓励学员提出与他们生活中相似的情景,并提供不同的解决方式,分析角色扮演活动得出的结论。
8、评估角色扮演
表演结束后,其他受训人员作为观众,需对扮演者完成任务的情况加以分析、评价,评论完后还可以再轮换表演。
作者:培训人生态圈
来源:培训人生态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