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成为国企改革的核心命题,如何让企业管理者跳出行业壁垒、突破思维定式?2023年,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管理培训中心启动的“优秀领导人员走出去研讨培训项目”,给出了一份生动答卷。这场面向处级领导的“跨界修行”,以“走出电力看央企,跳出行业学标杆”为核心,通过三条特色线路、两种创新课堂、一系列落地成果,不仅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更成为国企人才培养的典范。
破局之问:
优秀领导人为何要“走出去”研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作为国家电网的核心组成部分,国网江苏电力早已立下“打造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的目标。但在全球化竞争加剧、能源革命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两个现实命题摆在面前:一方面,传统培训模式难以满足需求。“守着电力行业的经验吃老本,永远跟不上新能源、数字化的浪潮。”国网江苏电力管理培训中心负责人坦言,企业需要一批既懂电力专业,又具备全球视野、战略思维的领导者,而这样的能力,必须在跨界学习中锻造。
另一方面,政治素质与专业能力需双向提升。作为国企,领导人员的政治定力是根本。项目特别设计“寻足迹学思想”环节,正是为了让管理者在习近平总书记工作过的地方,感悟战略思维与为民情怀,确保发展方向不偏航。从政策要求到企业刚需,这场“走出去”培训应运而生——它既是对“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具体响应,更是国网江苏电力突破发展瓶颈的主动探索。
精心布局:
三条线路,解锁“三循三学”新路径
为了让培训“走深走实”,国网江苏电力管理培训中心耗时半年策划,最终敲定深圳、福建、浙江三条特色线路,每条线路都贯穿“寻足迹学思想、寻标杆学一流、寻先进学管理”的“三循三学”逻辑,实现“红色教育+企业参访+实践思考”的深度融合。
深圳线:在改革开放前沿,触摸创新脉搏
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线是感悟“实践伟力”的最佳课堂。在这里,学员们重点学习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馆、莲花山公园等红色教育基地,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同时走访华润集团、华为等企业,学习其多元化经营、数字化转型等先进管理经验。
福建线:从“3820”战略中,读懂长远布局
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3820”战略工程的发源地,这条线路的核心是“学战略思维”。在这里,学员们深入参观“3820”战略工程成就展、三坊七巷红色史迹教育阵地、摆脱贫困馆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思维、为民情怀和调查研究方法;并访问安踏集团、海康威视等企业,了解其数智化转型和智能物联创新实践。
浙江线:在“两山”实践地,探索绿色与发展共赢
浙江线的关键词是“生态文明”与“数字变革”。学员们探访安吉余村、枫桥经验陈列馆、杭州国家版本馆等,学习生态文明思想和矛盾治理范式;同时考察阿里巴巴、宁德时代等企业,探讨数字化转型、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等前沿话题。
三条线路,看似各有侧重,实则一脉相承:从政治思想到企业实践,从宏观战略到微观管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能力提升闭环”。
创新落地:
“两课堂+三机制”让学习不止于“看”
一场成功的培训,不仅在于“学什么”,更在于“怎么学”。为避免“走马观花”,项目创新推出“沉浸课堂+思辨课堂”双模式,并通过“111点”问题回答、“三个一点”总结等机制,确保“学思用贯通”。
沉浸课堂:在体验中触摸真相
走进华为的松山湖基地,学员们戴上VR眼镜,“亲历”电网设备的数字化运维流程;在大疆总部,无人机巡检电网的模拟操作让大家惊呼“原来巡检可以这么高效”;在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实时跳动的数据大屏展示着“城市治理+数字技术”的融合之道,这为电网调度指挥系统的优化提供了灵感。
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以前听专家讲数字化转型,总觉得抽象,在宁德时代看到他们的‘数字孪生工厂’后,突然就懂了——原来虚拟仿真可以这么精准地预判设备故障。”一位参培领导说。
思辨课堂:与大佬“面对面”碰撞火花
培训中,每场企业参访都配套“高管座谈会”。在华润集团,其CFO详解“5C财务管理”如何平衡风险与发展;在阿里巴巴,阿里云能源事业部负责人与学员们围坐探讨“电力大数据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在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的“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理念分享,引发“电网企业如何保持创新活力”的热烈讨论。
思辨的价值在于“破题”。针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如何协调新能源并网与电网稳定”的问题,学员们结合宁德时代的储能技术、海康威视的智能监控方案,最终形成3套可行性建议,其中“风光储充一体化”方案已在江苏部分园区落地。机制保障:从“学”到“用”的最后一公里
为了防止培训“雨过地皮湿”,项目设计了严格的成果转化机制:
“111点”问题回答:每位学员需提交“1个印象最深的案例+1条对工作的思考+1个具体应用方案”,培训中心安排专人跟踪落实;
“三个一点”总结:要求学员做到“一点思考、一点案例、一点应用”,即针对培训内容进行深入思考,找到一个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并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促使学员将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 。这与“111 点”问题回答机制相呼应,强化了学员对知识的吸收和转化。
知识实验系统:动态记录学员返回岗位后的实践情况,比如某学员借鉴“枫桥经验”推进“村网共建”,系统会实时更新项目进展。
三期培训下来,110名参培领导共提交110份应用方案,其中83份被纳入公司年度重点工作。这一系列机制确保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积极思考、深度参与,并将所学知识切实应用到工作中,推动企业发展。
成果闪耀:
从“学经验”到“创价值”的跨越
这场“走出去”培训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中。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项目已推动国网江苏电力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从“跟跑”到“领跑”
借鉴华为、宁德时代的技术经验,江苏建成全国首个全息数字电网,实现电网状态的“实时感知、精准预测”;在扬州中远海运园区,“工业微电网”项目整合光伏、储能、充电桩,年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河西金融城能源站则成为“建筑微电网”的标杆,能源利用效率提升30%。 更值得关注的是,通过引入49项外部最佳实践,公司形成58项特色做法,其中“车网互动机制”让新能源汽车既作为负荷又作为“移动储能”,有效缓解了用电高峰压力。
乡村振兴:电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更畅通
学习浙江“枫桥经验”后,江苏全面推广“村网共建”模式:将供电服务网格融入乡镇政府网格,在村委会设立“电力服务站”,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办理业务。截至2023年,全省建成600个乡村电气化项目、20个“村网共建”示范点,乡镇供电可靠率提升至99.9803%,10个乡村因“电力+产业”模式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以前灌溉用电申请要跑镇上,现在村支书就能代办,太方便了!”徐州某村种植大户的感叹,道出了服务的温度。
数字化转型:按下“加速键”
培训搭建的合作平台,让跨界协同水到渠成。与华为合作的“电力大模型”已能实现电网故障的“秒级诊断”;与阿里巴巴共建的“能源大数据中心”,通过分析农业用电数据指导种植结构调整,助力盐城农户增收15%;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完成的“不停电作业勘查”,让施工效率提升40%,停电时间缩短至“零”。
示范引领:
从“江苏经验”到“行业标杆”
项目的价值不止于江苏电网。2023年,该项目获评“中国企业教育百强最佳学习项目”,其“走出去”模式已被国网新疆、安徽、福建等省公司借鉴,成为国企人才培养的“范本”。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生态圈”的构建。
通过培训,国网江苏电力与华为、阿里、宁德时代等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共同探索“能源+数字+生态”的新路径。正如一位参培领导所说:“走出去不是为了复制别人的路,而是为了找到自己的道——这条道,就是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的建设路。”
从深圳的改革精神到浙江的生态智慧,从华为的技术创新到安踏的民企韧性,这场“走出去”培训,让国网江苏电力的管理者们既看到了差距,更找到了方向。未来,随着更多“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深度融合,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正在每一个扎实的脚印中逐渐清晰。
作者:刘璐
来源:《2025中国企业学习蓝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