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潍柴集团”)创建于1946年,是中国领先、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工业装备跨国集团。一直以来,潍柴集团就极为重视知识沉淀,很早就构建起一套涵盖“选、用、育、评、励”的内训师管理闭环(见TIP)。 随着AI技术浪潮席卷而来,潍柴集团又积极推动内训师从AI“旁观者”升级为“驾驭者”,从知识“传递者”向“摆渡人”进阶,让AI技术深度融入知识传承脉络。这一系列探索,不仅重塑了企业知识管理的生态,更为行业在数智化转型中如何激活内部知识价值,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案例。
01 AI“旁观者”升级为“驾驭者”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产业生态,AI能力已从企业竞争优势演变为生存发展的基础配置。这一技术变革浪潮中,内训师的角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既要成为AI应用的布道者,更要担当人机协同的架构师,推动组织智能升级与人才转型的同步跃迁。
对此,潍柴集团构建起“选、训、赛、用”的闭环体系,提升内训师队伍懂AI、用AI的能力。之后,经由内训师为员工赋能,让AI技术真正融入业务肌理,成为驱动效能升级的新引擎。
从需求土壤中生出培训蓝图
在培训筹备期,潍柴集团对37个单位、1481名员工开展深度调研,精准定位各业务的AI能力短板。比如,人力资源团队渴望用AI简化招聘流程,研发人员期待借助AI工具加速数据分析,行政岗则急需智能手段提升会议效率等。这些带着“烟火气”的需求,为内训师的培训内容锚定了清晰坐标。
当然,有了这些来自业务一线的需求,内训师的选拔标准也有了依据。各业务单位遵循“业务熟练度+学习力+表达力”三重能力要求,最终选取了60名兼具一线经验与创新意识的骨干,共同构成AI知识传递的“火种库”。
让种子在精准浇灌中破土
针对这批精选而出的内训师,潍柴集团采用“三段进阶”模式科学育才。
聚焦“知趋势”
第一阶段的培养重点是系统化构建内训师的AI认知体系。在针对内训师的8节公开课上,项目组一方面为内训师学员深入解读AI技术发展脉络;另一方面,对标学习科沃斯的智能化实践、华为在AI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布局等标杆案例,通过真实场景的应用示范,让内训师准确把握AI技术在企业中的落地边界与价值潜力。
深耕“练硬功”
第二阶段聚焦于将AI自动生成PPT、会议纪要智能提炼、数据分析等高频场景(见图表1)拆解成实操模块,手把手教会学员如何使用AI工具。实操训练时,我们会提前3天向学员发放实战所用的AI工具包,包含DeepSeek智能写作平台、豆包、通义千问会议纪要智能生成系统等,并附上详细的工具使用手册,其中包含分步操作指引,方便学员提前熟悉界面功能与基础逻辑。实操训练开始后,讲师先用标准化案例示范操作,再引导学员结合自身业务举一反三。
图表1 AI提升办公效率的几种场景
工会的一位年轻学员在掌握AI工具基础操作后,敏锐地将所学应用于工作实际。针对工会活动策划中的效率痛点,该学员运用智能写作工具快速生成三套五四青年节主题活动方案,并借助AI设计平台完成活动海报制作。原本需要耗时一周的筹备工作,仅用两天就高质量完成。这种“学即所用”的实践模式,让学员真切感受到AI对提升工作效率的实际价值。
“赛验学”测成效
第三阶段则安排了比赛环节。大赛设置“AI+PPT、AI+数据分析、AI+会议分析、AI+视频、AI+智能体”等5大赛项,要求参训学员必须参赛,倒逼他们将技术与业务深度耦合。经过激烈角逐,各赛道涌现出了一批表现卓越的参赛者。
品牌传播部一位学员在“AI+视频”赛项中,针对客服部门某型号发动机特性演示视频的制作需求,系统运用多项AI工具完成全流程创作。首先,通过豆包视频脚本智能体生成专业视频脚本,随后运用豆包AI文生图功能制作主持人形象及场景背景图,结合DeepSeek生成精准的视频提示词,最终采用即梦AI与剪映完成视频合成与后期制作,高效交付符合业务要求的成品视频(见图表2)。
图表2 借助AI工具工作的流程
五大赛项如同实战考场。参训学员带着“AI+”解决方案同台竞技,不仅展现各自技术成果,更彰显了潍柴人“敢用AI、善用AI”的转型底气。
当这些完成培训的内训师回到工作岗位,将担当起技术与业务融合的关键角色:
一方面作为AI应用的“桥梁”,帮助员工将AI技术转化为日常工具;
另一方面推动数智化转型从理念到实践的落地,最终实现各岗位工作效能的实质性提升。
02 知识“传递者”升级为“ 摆渡人 ”
当前,知识管理已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传统模式下,企业知识往往呈现碎片化状态,如同散沙难以凝聚,不仅造成信息孤岛和重复劳动,更严重制约了业务效率。这一问题在AI时代显得尤为突出:
一方面,AI加速了信息的生产与传播,知识更新呈现指数级增长,企业若不能有效筛选、整合与沉淀知识,极易陷入信息过载的困境;
另一方面,AI工具的普及应用彻底改变了业务场景所需知识的类型与呈现形式,传统知识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的需求。
基于上述发展趋势,潍柴集团对内训师队伍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
转型为学习地图搭建师,具备构建业务场景化知识框架的能力,推动企业知识管理体系与时俱进。
在培养路径上,潍柴集团通过“选拔—赋能—试点”三阶段递进式培养机制,系统提升内训师的这项核心能力。
“双维评估”选人才
在选拔环节,潍柴集团建立了“双维评估”机制,重点考察候选人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严格筛选,从内训师队伍中遴选出35名核心骨干。
这些入选者不仅需要具备将复杂业务经验转化为易懂知识的能力,更要展现出系统化梳理知识体系的逻辑思维,为后续学习地图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理实结合,深度赋能
在赋能阶段,潍柴集团采用“理论+实操”模式。
理论传授重点在于让搭建师熟悉学习地图构建的底层逻辑,明确从岗位需求挖掘到能力拆解、知识匹配的完整流程。
实操则聚焦工作坊实践,每人选取单位内一个岗位,通过工作坊将理论落地。在了解学习地图构建底层逻辑的基础上,学员作为内容专家的角色,在老师引导下按照学习地图搭建的步骤输出相应内容。
过程中,大家会遇到岗位能力界定模糊、知识模块衔接不畅等问题,专家针对性答疑,确保搭建师掌握独立开展工作坊的技能,能把岗位知识转化为阶梯式成长路径。
试点推进,发挥“导航仪”作用
在试点推进阶段,培训与人力资源部门基于企业岗位图谱,结合战略规划和业务优先级,重点选取营销、技术研发等核心岗位作为首批试点。根据业务关联度,学习地图搭建师被精准配置至对应岗位。
其中,一位负责海外营销培训的内训师被派驻进出口公司海外营销部门,严格遵循学习地图搭建方法论——首先引导岗位专家系统梳理全部工作任务,继而筛选关键典型任务,明确标准化工作流程,最终细化每个任务所需的知识要点。在此过程中,该内训师将学习地图划分为新员工、业务骨干、专家三个成长阶段,为不同层级员工定制差异化知识体系。这种精准匹配的培养模式,既确保了人才发展与企业需求同步,又使学习地图切实发挥了企业知识管理的“导航仪”作用,有效推动组织能力持续提升。
在AI重塑企业的当下,潍柴集团的实践证明:内训师角色的迭代,让知识管理从“简单无效”走向“精准高效”。这不仅是一场能力升级革命,更是企业拥抱未来的必然选择。当每个岗位都有清晰的学习地图,当每个员工都能借助AI工具快速成长,知识就真正成为了企业最珍贵的资产,驱动组织在数智化浪潮中破浪前行。
作者:王革 潍柴大学校长 王金鹏 王红敏 潍柴大学商学院员工培训业务主管
来源:《培训》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