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建集团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建核电”),原名山东电力建设第二工程公司,成立于1952年,是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A级子公司。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拥有民用核安全设备安装许可证、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等多项核心资质。依托省级技术中心和核电站常规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司还具备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EPCO(设计—采购—施工—运营一体化)等多种项目实施能力,能够根据客户需求灵活匹配模式。
在追求卓越工程质量的同时,公司始终坚持“高素质人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这一理念,积极构建高效、专业的紧跟时代发展的内训师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是赋能人才成长、传递专业智慧的核心路径,更在筑牢安全防线、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01 新时代的价值彰显远不止于“讲师”
在电力建设这一高风险、高技术、强组织协同的行业背景下,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内训师队伍,是企业提升员工素质、保障安全生产和应对快速变化的战略性选择。与此同时,面对科技的快速发展,内训师的能力结构也亟需升级,必须主动拥抱技术变革,熟练掌握数字工具,以适应学习场景的不断演进。因此,对于中电建核电而言,内训师的价值远不止于“授课讲师”这一角色。他们既是守护安全的第一道屏障,也是凝练实践经验的传承者,更是紧贴一线、回应业务发展与转型需求的关键力量。
筑牢生命防线
内训师通常由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或安全专家担任,深谙施工现场的实际风险与操作细节,能够将抽象的安全规程转化为贴合具体施工场景的实操要点与风险防控措施。无论是铁塔组立、电缆敷设,还是带电作业,他们皆能准确击中要点。通过亲身示范、案例复盘(尤其是对企业内部事故教训的深度剖析)、与现场纠偏等形式,内训师使安全规范真正实现“入脑入心”,显著减少了人为失误带来的安全事故,同时也展现出外部培训难以企及的精准性和震慑力。
形成知识存储
作为企业内部的“活字典”,内训师深度参与企业知识的提炼与沉淀工作。他们基于多年来的实践积累,反复打磨、系统梳理、提取并固化那些难以外显的宝贵现场经验、故障处理技巧和工艺优化方法,将其转化为高度契合企业设备、流程与管理模式的培训内容,使核心技术和“工匠精神”得以长久延续。
在此基础上,我们会定期组织“经验工作坊”,由内训师引导一线骨干将日常操作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标准操作流程(SOP)、故障处理指南、典型案例集及微课视频等形式,并统一纳入公司知识库,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板。与此同时,内训师还负责其所属专业领域知识模块的持续优化与动态更新,以全面提升知识的实用性与时效性。通过这一机制,企业实现了从个人智慧到组织能力的转化,为技术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破解“工学矛盾”
长期扎根一线,让内训师得以精准把握最为迫切的培训需求和难点。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施工间隙、班前班后开展短、平、快的“微培训”“现场教学”“送教上门”等多样化形式,确保培训内容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有效解决了员工学习时间有限与工作任务繁重之间的现实矛盾,既保障了培训质量,又最大程度减少了对施工进度的影响。
同时,依托丰富的现场实践积累,内训师能够迅速开发和更新针对性课程,及时响应项目需求、新规落地及技术升级,实现培训内容的“即需即用”,显著提升了培训效率与实际效果。
推行数字化转型
在当前技术更新加快的背景下,内训师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他们既是新技术的“使用者”,更是将其应用于培训的“第一推手”。例如,通过《培训》杂志举办的年会活动,中电建核电对接到一家专注于组织学习的智能科技企业,搭建了移动学习平台。学员可利用手机端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使课程覆盖率从传统课堂的1.3%跃升至17.9%,人均培训成本降低92.7%。在这一过程中,内训师积极推动员工习惯转变,确保线上学习真正融入工作节奏,实现了培训方式的系统革新。
此外,公司还与某虚拟现实电力培训解决方案提供商达成合作,成功将VR教学和体验活动应用于博兴、三澳、太平岭等多个火电及核电项目的安全培训中。内训师作为连接技术与一线实践的桥梁,将教学内容与沉浸式、场景化的模拟体验有机融合,不仅增强了年轻员工的参与兴趣,也有效降低了培训的安全风险。这些实践充分彰显出内训师在推动新技术应用、提升教学能力与培训质量中的重要作用,保障了企业人才培养转型的平稳过渡。
02 综合行业特殊性构筑岗位“硬标准”
作值得强调的是,作为一个高度专业化、技术密集型的行业,电力工程对内训师的能力素质和综合要求尤为特殊且严苛。为了保障企业的高质量、安全运行,内训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须掌握前沿培训技术,具备将知识系统化、场景化并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的传授能力,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技术复杂性高
随着发电技术的快速迭代,内训师必须持续学习,及时掌握新技术。面对绿电形式日益多样、传统发电环保要求不断提升的行业趋势,内训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储备。他们不仅要精通电力工程的施工流程、故障排查、新机组设备特点等核心知识,还要能够将复杂的专业内容转化为清晰易懂的培训材料,确保一线员工真正“听得清、学得透、用得稳”。
例如,在某重点火电项目中,面对特种材料焊接工艺精度要求高、技术难度大等挑战,中电建核电焊培教员、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周海涛带领焊接内训师团队,围绕项目实际需求自主开发了高强度专项焊接工艺培训课程。课程采用“理论讲解+模拟实操+实焊训练+即时测评”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系统化训练路径。培训结束后,参训人员的一次焊接合格率由培训前的平均85%提升至96%以上,显著提升了工程质量与效率。
安全规范性严
在电力行业,安全生产始终是重中之重。内训师必须将安全意识贯穿于培训全过程,不仅要熟悉国家电力安全法规和企业安全操作规程,更需善于通过案例教学与实操演练,全面提升学员的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
以某项目接地线布置错误导致人员感电的安全事故为例。事发后,安全管理部门牵头对事件进行了深入复盘,明确直接原因是违反安全规范,根本原因则在于培训不到位、监护环节缺失。为此,企业委托安全类内训师基于事故经过,围绕正确的操作流程和防护措施,制作了结合现场照片和模拟动画等元素的培训课件,在后续安全培训中引发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有效强化了警示教育效果。
项目管理协同性强
电力工程项目普遍具有“点多、面广、人员分散”的特点,这对内训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知识,还需能够将培训内容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具体而言,内训师需要熟悉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流程,围绕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精准设计相应的培训模块,实现培训与项目推进的同频共振。
03 构建循环培养体系锻造内生“造血”机制
综上所述,正因为内训师岗位责任重大、角色特殊、标准严格,公司倾力制定了系统化的培养标准及培训流程,确保其能够适应新时代企业发展要求,具备高水准的专业能力和担责意识。我们始终认为,建设内训师队伍既是企业的必要投入,更是一项长期受益的战略投资。通过有效利用企业内部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知识沉淀,内训师不仅能开发高度定制化的培训内容,还能显著降低对外部培训资源的依赖和相关费用,实现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具体而言,我们的培养体系涵盖三个核心方面。
选才有道,形成“优中选优”
公司采用“个人申请+部门推荐+能力评估(涵盖专业能力、表达潜力)”的选拔方式。评估环节通常包括课程试讲、案例萃取展示、结构化面试等,重点考察候选人的专业深度、实践经验、分享意愿与教学潜力。公司尤其鼓励技术专家、技能大师及优秀班组长积极加入内训师队伍,助力打造高水平培训团队。
逐级进阶,塑造人才梯队
公司设立了明确的四阶发展路径:见习内训师—初级内训师—中级内训师—高级/专家级内训师。
每个层级均对应具体的资格标准(包括授课时长、课程开发的数量与质量、学员评价及业务贡献度)和职责要求。其中,见习期主要侧重教学技巧培养及微课开发;初级内训师需能独立承担常规课程;中级内训师则负责开发较复杂课程并指导初级内训师;高级/专家级内训师则需具备课程体系规划、重大项目培训方案设计、新内训师培养等能力。
各层级晋升需经过严格评审,晋升者将享有相应的课酬津贴、优先学习资源及荣誉认可。这不仅明确了内训师的晋升通道,能够激励技术骨干持续提升教学和管理能力,也有效保障了企业培训质量的稳定与持续优化。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内训师发展与企业人才战略紧密结合。
截至目前,已打通了内训师序列和技术序列、技能序列、管理序列的壁垒,鼓励具备志向与能力的内训师实现跨序列晋升发展;同时,我们也为具备培训潜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向内训领域转化创造了通道,进一步提升了内训师体系的开放性与融合度,推动企业多元人才的协同成长。
实践锤炼,多维驱动成长
为确保内训师达到所需的高标准,我们构建了一套多维度的培养机制,系统提升其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与经验转化等能力。
专业能力进阶
鼓励并组织内训师参加外部高端技术研讨会、行业展会及新设备厂商培训;同时,订阅专业期刊,并定期邀请内部专家开展专题技术讲座,以紧跟行业发展前沿、不断拓展专业视野。
“师带徒”制辅导
为初级内训师配备经验丰富的中高级内训师担任导师,开展一对一辅导,并围绕课程开发、授课技巧等方面提供针对性指导,助力其快速成长。
实战演练与复盘
定期组织“微课试讲”“课程片段展示”等教学演练,由资深内训师及培训管理者现场点评,提供专业反馈;同时鼓励内训师课后进行教学复盘,不断优化其授课内容与表达方式。
主题工作坊
针对特定场景与能力需求,如VR教学应用、精品微课开发等开展专题工作坊,并邀请内外部专家分享经验、交流方法,促进多元知识融合与实战能力提升。
知识管理赋能
系统培训内训师以掌握STAR法则、经验访谈技巧等多样化知识萃取方法,提升其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成果的能力,进一步推动企业实现知识的高效沉淀与传承。
由此,中电建核电构建起了“培养优秀员工—认证为内训师—开发课程/传授知识—赋能更多员工—识别并培养新的优秀员工/内训师”的良性循环,推动企业内部知识与人才的自我迭代,成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降本增效的关键内生动力。
04 完善培训管理稳步打造精锐队伍
自2021年起,公司启动了内训师队伍的系统化建设与梯队化培养。
截至目前,已累计举办5期公司级内训师培训班,培养内训师230余人,形成了一支覆盖面广、运转高效的专业队伍。当前,内训师广泛参与各类内部培训,年均支持项目200余项、服务员工超7000人次,展现出强大的专业价值与业务支撑能力。
在此基础上,为持续激发内训师的服务热情与成长动力,保障体系的长效运作,公司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培训管理办法。
例如,在课酬激励、教材购置等方面给予内训师实质性支持,以充分激励其服务意愿和自我发展需求。
同时,每年定期举办内训师大赛,打造“比学赶帮超”的良性氛围,为内训师提供交流展示、互促共进的重要平台。在2024年大赛中,竞赛内容涵盖课程设计、现场授课、微课展示、案例教学等多个环节,吸引了来自各业务板块的50余位内训师同台竞技。大赛不仅评选出“年度十佳讲师”,更成为展示教学风采、切磋授课技艺、彼此学习交流的盛会,在全公司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教学文化氛围,推动了内训师整体水平的提升。
此外,我们积极搭建外部交流平台,持续开拓内训师的发展边界。为响应集团号召,累计推荐20余名电力工程专业优秀内训师参与集团级培训,并推选多位代表参加国家级、行业级内训师大赛,屡获佳绩。公司还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机制,推动培训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目前,已有多名焊接内训师为高职院校授课,课程贴近实际,深受师生好评,部分更被聘为“客座教授”。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拓宽了内训师视野,强化了其专业成长,也显著提升了企业品牌的外部影响力。
工程企业内训师队伍建设是一项关乎人才根基与核心竞争力的系统工程。展望未来,公司将进一步聚焦数字化能力提升、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科学成效评估等维度,持续优化内训师体系,致力于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专家型内训师铁军,为公司的高质量发展和行业人才培养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石鹏 中国电建集团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培训主管
来源:《培训》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