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981190
首页 企掌道培训平台 运营服务 AI智能陪练 面授及内容 课件定制 混合式培训 解决方案 培训+AI解决方案 零售行业解决方案 保险行业解决方案 新员工解决方案 销售人才解决方案 客户案例 免费体验 关于我们 关于思创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公司新闻行业新闻
公司新闻行业新闻

企业人才培养:组织效能提升全周期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2025/10/28 11:39:21   Click:

上海电气集团自2004年成立以来,始终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致力于打造一流人才梯队,实现企业与人才共荣发展。公司通过教育中心党校构建了覆盖青年员工成长全过程的“卓越E+”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涵盖党性与领导力、产业核心人才开发、组织赋能和学习生态的四大业务培训体系,并依托线上平台“E学苑”推动知识管理与共享。在制度层面,公司建立了完善的晋升通道、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及多元激励机制(包括薪酬、奖金与股票期权),保障员工权益并激发活力。同时,通过组织健康度诊断提升管理效能,注重领导干部变革能力建设,并以企业文化课程、共创工作坊等形式深化文化认同,全面支撑企业智慧能源、智能制造和数智集成的战略发展。


一、组织发展夯实人才根基,激活组织效能


1.人才发展战略:以“第一资源”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上海电气集团秉持着“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信只有通过一流的人才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产品和业绩。

为此,集团不仅视人才为最重要的企业资源,还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来确保这一理念的实现。


集团制定了全面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上海电气集团教育中心党校提供的入职培训、专业技能培训以及领导力培训等课程,不断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同时,建立了完善的人才晋升通道,鼓励员工在各自岗位上不断进取、提升能力,并为优秀员工提供晋升机会,让他们的职业发展更加光明。


在吸引外部人才方面,上海电气集团积极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等各类优秀人才,旨在优化企业的人才结构,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集团还建立了包括薪酬激励、奖金激励及股票期权激励在内的有效人才激励机制。


此外,通过与员工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上海电气集团保障了员工的合法权益,同时也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转。

而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则对员工的业绩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以此作为薪酬调整和晋升的依据。


2.组织变革创新:以动态优化助力企业敏捷发展

上海电气集团教育中心党校持续推动组织变革,主要体现在3个部分:


一是开展组织健康度诊断。

为确保组织高效运转,教育中心党校为下属有需求的企业进行组织健康度诊断。这一诊断包括评估组织结构、流程制度、员工满意度、文化氛围等多个维度。通过问卷调查、员工访谈、数据分析等方式,全面收集信息,准确识别组织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二是系统给出组织能力提升建议。

基于组织健康度诊断结果,系统地提出针对性的组织能力提升建议,涵盖优化组织结构、完善流程制度、提升员工技能、强化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同时,为确保建议的有效实施,还会提供相应的培训、辅导和资源支持

三是变革领导能力提升项目。

在组织变革过程中,领导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因此,教育中心党校特别注重培养领导干部的变革意识和变革能力。通过开设领导力培训课程等方式,帮助领导干部掌握变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提升他们在面对组织变革时的应对能力和引领能力。同时还鼓励领导干部积极参与变革实践,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不断提升自身的领导力和变革管理能力。


在创新方面,教育中心党校着重通过大大小小的培训项目引领创新氛围,在内部创新上组织产品创新大赛,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在外部项目中,着重进行创新意识培养课程,通过课题研究、实践突破等手段推动创新。


3.企业文化落地:以文化凝心,赋能员工与企业共成长

上海电气集团教育中心党校在企业文化落地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旨在确保企业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并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以下是具体的三个举措:


01 课程开发与宣讲认证

让文化理念入脑入心。

为了使员工全面了解企业文化理念,教育中心党校开发了一系列相关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企业文化的内涵、核心价值观、愿景和使命等方面,通过讲座、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形式,使员工深入理解企业文化的精髓。同时,教育中心党校还开展了企业文化宣讲培养认证工作,选拔优秀的企业文化宣讲员,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和认证。这些宣讲员将作为企业文化的传播者,将企业文化理念传递给更多的员工,促进企业文化的普及和落地。


02 企业文化共创工作坊

让文化实践融入日常。

教育中心党校还组织了企业文化共创工作坊,通过团队建设、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员工共同探讨企业文化理念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在工作坊中,员工们可以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经验,共同探讨如何将企业文化理念融入日常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协作能力。


03 标杆企业文化打造与交流

以标杆引领,促文化深化升级。

为了更好地推动企业文化的落地,教育中心党校还致力于打造集团内部标杆企业文化。帮助电机厂、机床厂提炼历史,形成富有特色的“工厂党课”,树立榜样和标杆。同时,组织标杆企业之间的交流活动,分享各自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促进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二、人才培养构建全周期体系,培养核心骨干力量


1.“卓越E+”人才培养体系:五阶成长路径,护航青年英才进阶

上海电气集团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秉持“开放包容揽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用人原则,强调“给奋斗者以舞台、给成事者以激励”,旨在实现企业与人才的相互成就和价值共创共享。


基于这一理念,上海电气构建了分为五个阶段的“卓越E+”人才培养体系。


融合期

工学联动,提前锁定潜力人才。以工学融合为抓手,高校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实习、暑期夏令营、联合实验室、走入校园精品公开课等方式多方面了解上海电气,优秀的毕业生可以提前锁定管理、技术培训。


认知期 

多维融入,助力新人快速扎根。入司小萌新会经历多样化的培养,通过入职大培训、师徒带教、车间和一线实习等多种方式融入电气的DNA,让新员工快速了解工作流程,适应职场环境,他们的才能也将在专业化塑造中凸显。


蓄能期 

实操赋能,夯实岗位胜任基础。电气小青年将通过专业训练、工程实践、AIK(爱课)等实操学习,实现岗位积累,提升岗位胜任力,明确事业生涯发展方向,表现突出将有机会被优先选送攻读在职硕士。同时各级“党政工团”会协同关心和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工作之余更加多姿多彩。


提升期

复合锤炼,加速成长为骨干人才。复合培养阶段,电气青年会在实践中锤炼综合能力,将通过项目负责、挂职锻炼、分级开展轮岗、英才培养项目(集团“百人计划”人才项目、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以及沪外星火人才计划等)等更有针对性培养,快速成长为在专业领域能够解决项目中专业问题的骨干核心人才。另外,上海电气集团Y型职业发展通道,为青年提供充足的职业发展空间。


成才期

差异化发展,培育产业领军力量。电气青年需要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将结合自身沉淀、岗位以及企业需求,开启差异化成长通道,将有机会通过揭榜挂帅等承担重大项目、中青年干部培训等进一步提高准备度,在集团科创活动、五跨交流培养、新赛道火线实践等方式中成长为项目带头人、科技专家、少帅乃至产业领军人才。


2.重点人才培养项目:精准滴灌,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为了进一步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领导力,上海电气集团于2023年开展了多项关键人才培养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01 电气大讲堂

赋能领导干部,锚定战略方向。面向集团各类领导干部,结合集团发展战略,年度必修36学时、选学12课时,必修模块包括党建引领、形势任务、创新战略、经营管理等,选学模块包括国企公司治理、数字化转型、组织能力建设等。年度覆盖人数60+。


02 集团中青班

锻造青年干将,夯实管理梯队。旨在选拔与培养一支懂战略、精业务、善管理、敢拼搏、能创新,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青年干部队伍;帮助学员提高战略视野,具备变革理念,掌握运营思维、明确落地举措。面向集团中层正职/班子后备,全面管理提升,测学研练深度结合,形成综合学员报告。年度3期覆盖63名学员。


03 青年英才库

储备青年后备,激活成长潜力。面对集团青年后备,共计200+学员,分7大主题开设为期半年的培训项目,结合线上、线下主题学习,加入行动学习的课题研究,进行团队测评,最终形成35+课题成果,200+个人测评报告。


04 中层管理提升项目

精进管理能力,推动业务落地。面向企业中层管理者,着重强调战略思维,强化绩效管理、情境领导等能力,开展一对一商业案例分析。帮助管理者进阶卓越,实战提升,形成定制化人才报告。年度开展学员数200+,覆盖企业10+。


05 基层管理提升项目

强化基础管理,筑牢执行根基。面向企业基层管理者,强化管理思维,以目标与计划管理、问题分析解决为切入,开展行为测评,培评一体。年度开展学员数200+,覆盖企业10+。


三、业务赋能以培训强能力,以项目促实效


1.业务培训体系:四大维度发力,构建全方位赋能矩阵

上海电气教育中心党校的业务培训体系分为四类:


一是党性与领导力发展。包括升级党员教育培训产品体系、研究推动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规划、精化人才培养项目体系、构建人才模型及数据画像;集团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项目、实施人才评价、选拔与盘点。


二是产业核心人才开发。包括研究推动制定产业核心人才培养规划、搭建专业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搭建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搭建能力培养与认证体系、策划实施紧缺人才培养项目、策划业务、技术创新学习项目。


三是转型推进与组织赋能。包括开展人才与组织发展对标研究、开展组织能力诊断与培育、管理提升与绩效改进解决方案;萃取上海电气发展优秀实践、开展战略主题宣贯、策划战略解码工作坊;基于文化育成体系的核心产品。


四是学习生态圈构筑。包括研究推动学习生态圈培育发展规划、构筑数字化学习模式;E学产品及平台运营体系、员工成长导航资源库、集团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平台、搭建分层分类的资源联盟;品牌赋能型学习解决方案。


2.核心业务赋能项目:靶向突破,推动战略落地与绩效提升


一是战略解码与落地工作坊:

拆解战略目标,明晰行动路径。

该工作坊帮助员工深入理解企业发展战略的内涵和目标,掌握如何将战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通过引导技术、案例分析、团队讨论等方式,使员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贯彻公司的战略意图,进行战略的具体拆解,形成行动计划,从而促进企业战略的有效实施。

年度内帮助内部企业开展形成企业战略任务60+项。


二是绩效改进训练营:

聚焦效率提升,破解绩效难题。

该训练营旨在提高员工的绩效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推动企业的绩效改进。通过培训课程、实践操作、经验分享等方式,使员工能够更好地掌握绩效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通过技改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年内帮助企业形成技改细则30+项,使员工们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四、知识经营沉淀组织智慧,赋能持续学习


1.知识管理体系:双轮驱动,打造知识传承与共享平台

一是依托E学苑搭建知识管理体系:

让隐性知识显性化。

基于成熟的上海电气线上学习平台E学苑,打造知识管理体系。

其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课程资料、培训材料,还涵盖了企业内部最佳实践、案例分析、经验分享等内容。

员工可以随时随地访问这些知识资源,从而快速获取所需的信息和技能。同时,该平台还支持在线学习、测试和反馈等功能,使得员工的学习过程更加便捷和高效。

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促进了知识的传承和共享。


二是构建企业级员工学习地图:

让学习路径清晰化。

教育中心党校与需求企业合作,通过访谈、内部知识沉淀,构建了企业级员工学习地图,不仅包括传统的课程培训,还结合了实际工作项目、岗位轮换、外部培训等多种学习方式。

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同时,学习地图还与员工的绩效评估和发展晋升相挂钩,为员工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

有效地促进了员工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同时也为企业培养了一批具备高度专业素养和技能的优秀人才。


2.知识经营重点项目:聚焦专业领域,助力行业人才成长

基于年度重点热点主题,针对专业领军人开展知识更新。


承接了上海市电气装备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科目继续教育的课程开发及培训实施的任务。

形成线上15课时、线下204课时的开发量,并在线下实施课时108课时,服务上海市电气装备专业领域技术人员及有志于电气装备专业深入学习的其他人员共计5万人次。

拓宽学员的专业知识广度、深度,满足电气装备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需求。

使得教育中心党校的知识经营工作得到上海市的行业肯定。同时还开发《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知识更新项目,获得了继续教育协会知识更新继续教育18学分,帮助学员对电力系统关键技术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通过主题研讨设计,实际解决了部分学员工作中的技术困惑。


五、创新示范探索人才发展新路径,树立行业标杆


1.人才梯队搭建及盘点:精准识才,筑牢人才储备基石

为了确保企业的人才储备和持续发展,教育中心党校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人才梯队搭建及盘点机制。可以通过不同的测评方式(商业案例分析、测评问卷等)对员工的绩效评估、能力评估和潜力评估,识别出不同层级的优秀人才,构建企业的人才梯队。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建构匹配的考察维度,确保人才储备与企业战略发展需求相匹配。


2.高潜人才加速成长模式:721模式落地,助推人才快速进阶

为了加速高潜人才的成长,教育中心党校采用了721的落地模式,即70%的知识和技能来自实际工作经验,20%来自他人的指导或榜样作用,10%来自正式的培训或学习。通过例如外派外地企业或项目挂职助理的“星火计划”和英才库中的课题研究等具体项目,为高潜人才提供更多的挑战和机会,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和成长。在过程中配套相应的表单进行记录,首尾闭环管理,确保教练技术的完整应用,加速青年成长。


3.测评与发展技术深度融合:科学评才,定制成长路径

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员工的潜力和能力,教育中心党校将测评技术与发展技术深度结合。通过定向研发符合上海电气集团业务特色的商业案例,分梯度设计题本难度,结合角色扮演、团体评鉴、个人评鉴等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员工的个人特点和优势。同时,根据测评结果,为员工制定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计划和培训课程,促进员工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


作者:CSTD人才发展平台

来源:CSTD人才发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