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981190
首页 企掌道学习平台 内容服务 课件定制 通用课程 运营服务 解决方案 零售行业解决方案 保险行业解决方案 101保险金融学苑养老财富规划师新员工解决方案 销售人才解决方案 客户案例 免费体验 关于我们 关于思创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公司新闻行业新闻
公司新闻行业新闻

知识体系的建立

发布时间:2022/05/07 10:22:21   Click:

建立知识体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你知道该如何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吗?这篇文章6000字,预计花12分钟读完,作者详细阐述了建立知识体系的6个步骤,相信一定对你有所启发。


我们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就是培养我们理解问题的思维方式。


习得一种思维方式,必定要透过知识积累这个步骤。


好比厨师,一看到桌上的材料,就自然知道它们可以做出什么样的菜式。


因为在他们脑海中,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对诸如材料的搭配,份量的比重,味道的烹调等,都有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


正是这套知识体系,帮助他们理解到“如何把眼前这些材料做成菜”这个问题,从而最终把它们解决掉。而我们普通人,看到这些材料,也只能一头雾水。


这就是思维方式的作用。


所以,想要获得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必须得先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什么是“知识体系”?


所谓“知识体系”,指的就是把大量却不同的知识点,系统、有序、指向性明确地组合成某种类型的知识架构。


通过这个知识架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某些问题,解决某些问题。


而与之相对的,则是碎片化的知识点。


看到一篇时间管理的文章,如果文章写得好,我们就可以明白到怎么做,才能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然而,也仅限于此。碎片化阅读的知识点,是比较单一的,忘掉也就什么也没剩下。


也就是说,“知识体系”好像蜘蛛网那样,能把不同的知识点,有规则地串联起来,从而塑造出我们看到问题、理解问题的思维模式;就算把其中一些知识忘掉,我们因此拥有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得以帮助自己继续工作和生活。


1651887081236869.jpg

 

而碎片化知识,只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那样,一旦脱离具体的应用环境,就毫无用处了。


但这也满足我们当今快节奏的阅读习惯。只是这种习惯,距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还远远不够。


当然,建立“知识体系”,用一篇碎片化阅读的文章去讲述,实在是很讽刺,也很困难。所以这里我只是分享自己的经验,希望能够籍此启发到大家,思考出自己的方法。


一般来说,构建一个“知识体系”,需要经过六个大的步骤。而在每个大步骤下面,还有一些细分的小步骤。


1651887125923446.jpg


只有经过这样一连串从点到面的过程,这个“知识体系”,才最终建立起来,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


我们先从第一步说起。


 


01

广泛输入


输入,是积累知识其中一种最重要的方式。


既然“知识体系”,必须由很多的知识点组成,那么想要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我们对于知识的输入量必须要足够广泛。


当你知识的输入量还不足够时,就不要想着怎么去建立知识体系了。


但是,知识输入,并不是随随便便看几本书就行,一定要有具体的目的性。这一点,要从你渴望构建的知识范畴做好输入工作。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知识的输入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1、信息性输入


听到的八卦趣闻,看到的新闻报道,阅读手机上的碎片化文章,甚至是别人的观点看法等,都属于信息性输入。


这种输入方式的特点,我们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没有明确的获取目的,也缺少深入的研究思考,为了知道而知道。


因为比较零散,我们很难把它们构成一个系统的知识关联。


2、理论性输入


主动获得某种已经被编码的知识,把浅层的信息转化为贯通的知识点,建立基本认知。


我们听老师授课也好,还是自己看书也罢,都是属于这种理论性知识的输入。


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些理论的知识点适用于哪些情况,不适用于哪些情况。如果缺少相关的思考,我们只会成为侃侃而谈的理论家。


3、实践性输入


就是我们做了,就会了解到事情是怎么回事的知识。


例如我们学习骑自行车,我们想要把车骑好,没必要去学习动力学,机械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只要我们坐上车试过几次,跌过几次,我们自然就懂得怎么骑自行车。


实践性输入,意味着我们会获得属于自己独特的经验体会,是构成“知识体系”的重要一环。


大部分人在输入知识时,只是停留在信息阶段。但如果想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最好循序渐进把这三种方式都运用起来,做到广泛输入。


输入一定要有目的性,要针对某一个范畴地去积累,不能东学一下,西学一点这么零散。在输入之前,你一定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①你是想学习这个知识,还是想学习这类知识?

②为什么要学习这类知识,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③输入到什么程度才算足够,有具体目标吗?


只有根据这些问题,设定具体的学习范围,然后再从不同的渠道输入足够的知识,你才能够建立知识的脉络。



02

建立脉络


有了输入目的后,你就要从输入中建立知识的脉络。


怎么做呢?


例如你想学习理财知识,有一天你无意中从新闻上看到“存贷利差”这个经济学术语,这时对你来说,这个词汇只不过是一个信息性输入,你目前的知识,压根无法理解到这个术语的意思,只是知其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就需要把这个“信息”,主动变成一个“理论性输入”的知识点。


而用带着问题寻找答案的方式去学习,就是获取知识点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你通过上网百度,总算明白到这个术语的意思。然而,这只是一个独立的知识点,你还没有跟其他相关的知识点建立连接。你忘掉了,也就没了。


你并不知道,这个知识点是在讲述什么经济问题时才会出现,又出现在哪里。如果你对这个知识点的“上下文”不够了解,就很难让这个知识点跟其他知识点产生关联。


这时,你的理论性输入,就需要阅读一些通识类的入门读本,构建自己对于这类知识的整体认知,建立上下文的脉络。


这里有三个基本法则:


1、选取的书籍,最好是规范的入门教科书,能够让你容易理解到知识的基础概念;


2、针对这个知识领域,至少阅读三到五本的相关书籍,把握知识整体的发展方向;


3、如果学习的领域没有可用教材,阅读的书籍一定要针对一个主题进行系统讲述。


经过这样的知识搭建,你对这些知识就有一个整体印象,知道这个知识领域到底研究的是什么;一些基本概念的意思,是谁提出来,它又是怎么来,你也能大概理解。


当你对这类知识的脉络有过整体的印象,你就知道某个概念跟其他概念之间的关联,形成知识网。


所以你最终知道“存贷利差”这个经济学术语的意思,是因为你知道存款是什么,贷款是什么,利差又是什么;对这类经济行为的知识,背后的发生机制,也清楚明白其逻辑。


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学会对信息归类。


把新输入的信息编码之后,归类到相关的知识领域,跟领域内的其他概念产生关联。


否则,无法跟其他概念形成关联,那单独理解一个概念,你就很难透彻理解。而建立整体脉络,是你对知识点归类理解的重要举措。


换言之,先针对你想学习的知识范畴,建立一个整体上下文脉络,然后根据这个脉络再深入积累知识点,形成关联,你就会更容易学习其他东西。


1651887425309398.jpg



03

重复梳理


重复梳理知识点,是加深理解的重要手段。


这个重复,可以对同一句话反复阅读思考,也可以对比不同的阅读材料,反复比较理解。


例如“从众”这个概念,不同的书籍会给出不同的描述。


在理查德·格里格(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和菲利普·津巴多(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退休教授)合著的《心理学与生活》一书中,对于“从众”一词的描述是:


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


而在戴维·迈尔斯(当今版税收入最高的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一书当中,对“从众”的描述则是:


指由于群体的压力而做出改变个体的行为或信念。


在桑德拉·切卡莱利(美国心理学会和心理科学协会会员)和诺兰·怀特(咨询心理学博士)的《心理学最佳入门》一书中,对这个概念的定义描述得更为直白:


为了迎合其他人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看完上面这三种描述,我相信任何人对“从众”这个概念,都可以得出自己的定义:


不坚持自己,却跟着大家做一样的事情嘛。


所以为什么要针对同一个知识领域,阅读不同作者的著作?


因为这样做,不但能够更加容易梳理各个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还会给自己的思维建立透彻的认知。


正如你看知乎,同一个问题,有很多网友回答。有时候你看高赞的答案没有感觉,甚至无法理解,但转去看一些小赞的回答,你就忽然豁然开朗,就是这样子。


看完一本书,对于某些脉络还不够明白,最好通过其他材料重复梳理,那知识点与知识点所建立的架构,就会更加牢固。



04

延伸思考


把一个领域的知识架构梳理得有头绪,除了在领域内进行理解,还要把这个知识点扩充到领域以外的地方,才能做到融会贯通。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局限于科学内的运用,还要根据知识点的特征,扩散到去理解其他类似的事情上。


上面说“从众”这个心理效应,基于这个行为的发出者是“人”。


而这个世界的很多现象,都是由人在背后操作而形成,那么由此延伸推及,产品有没有这个“从众”的现象呢?


A公司推出了一个大受欢迎的产品,过了没多久,B公司又推出一个差不多的产品。最后,市场上又出现了很多类似的山寨产品。


这种跟风的现象,算不算从众呢?如果算,从众的背后,是基于什么心理呢?


我想你肯定会知道,利益就是其中一个驱使因素。


每个人炒股票,你也跟着去炒股票;这个时期流行拍宫斗剧,一些导演也跟着去拍宫斗剧,这就跟风,某程度上就是从众。“风”就是“众”。


但思考还不止于此。


再进一步扩散思考,你会了解到跟风和从众的本质区别。


跟风,是主动做其他人一样的事情;而从众,则多多少少有种被动受到群众影响而做其他人一样的事。


经过不断的延伸联思考,你会知道,学到的这个知识点,可以跟领域外的什么事情联系起来,又无法跟哪些事情产生扯上关系。


这就是知识点的边界:可以到达什么地方,又不能到达什么地方。


1651888809906311.jpg

 

否则别人说,她的偶像出轨,是因为这个圈子很多人都这样做,于是他也受到影响跟着这样做了,是一种从众心理,大家不能责怪他,他也是受害者。


如果你对这个“从众心理”的边界,没有正确的理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了,那就很容易同意对方的论断,得出错误的结论。


所以把各个知识点构建成一个系统的架构之前,你要先进行一个延伸思考,想一想,这个知识点可以套用在哪些类似的地方?哪些地方又不能随便套用?基于什么条件,这种套用才能够成立。


只有经过这样的延伸思考,你的知识体系,才会慢慢成型。



05

应用反馈


应用,是建立知识体系这个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


应用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输出学到的东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深刻记忆;二是透过实践性输入,建立反馈机制,从而形成切身体会,获得自我经验。


美国教育专家埃德加·戴尔,在1946年提出一个称为“学习金字塔”的理论。


他通过研究得知,单纯的阅读,能够记住的知识最多只有30%左右。然而通过模拟实践,主动应用,能够记住的内容,却能高达90%左右。 


微信图片_20220507100130.jpg


这就意味着,想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应用,是必不可少的方式。


那怎么应用呢?


正如埃德加·戴尔给出的建议那样,用讨论、实践和教授他人的方式。不过在这里,我给出自己具体应用的看法。



1、讨论


不一定跟别人讨论,也可以自我讨论。当吸收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围绕这个知识点问一问自己几个基本问题。


继续用“存贷利差”这个概念做例子。这个“存贷利差”的核心作用是什么?它跟什么事情有关联?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它才能够正确发挥作用?


当你针对这个知识点,从不同的方向死啃,这种“应用”自然让你理解深刻。



2、实践


股市的操作只有两个基本手段:低买高卖。


但是真正轮到我们自己去做的时候,大部分人压根不知道从何入手操作。


这时,最好亲自到证劵市场跑一趟,在具体的环境作用下,你对于这件事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在这个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性输入,你的大脑对于事物的理解,才会有一种被打通的感觉。


就算是一些理论和概念,你也可以拿来做写文章的论证前提和理由,把它们用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3、教授给他人


把学到的知识教授给他人,算是对知识深度理解后的输出。


跟朋友聊天,如果你能够把一个知识点,清楚地解释给朋友听,朋友还能够明白,那么说明你对这个知识点已经掌握得七七八八了。


如果你能够做到上述这些,意味着你开始构建你的知识架构了。最后一步,就是搭建自己的体系,形成系统。



06

搭建体系


有了理论的理解,也有了实践的经验,通过这些“材料”,你就可以搭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照本宣科,只是书呆子的行为。一个拥有自身知识体系的人,必定能够跳出书本的条条框框,拔高视野,从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理论体系。


这里要说一点,自然科学跟人文社科,是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


自然科学是研究这个世界客观存在的物理现象和自然定律,1+1是等于2,无论物理学家怎么辩驳,它就是等于2;没有氧气,我们人类就会死。无论天文学家怎么矢口否认这个事实,一旦缺氧,我们人类就是会死。


但人文社科不是这样,充斥着各种无法统一的理论与观点。


哲学家A说,幸福就是你能够追寻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心理学家B说,幸福就是个体做事所获得的心理感受超过原有的心理期待;经济学家C说,幸福就是所有的资源分配都能够满足到自身的稀缺性。


我们能够证明谁对谁错吗?我们谁都无法证明。


换言之,自然科学能够证伪,你说1+1等于3,懂数学的人立刻就可以证明你是错误;现在证明不了,迟早可以证明。然而,人文社科就很难做到这样子。


甲追寻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但并不觉得幸福;乙追寻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却幸福得不得了,你能说哲学家说的不对吗?只能说,个体体验的不同,导致了感觉的不同。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理论的缺陷,然后修补它,甚至替换它,发展出自己的体系。


所以搭建知识体系,就是对已有的知识架构,进行对漏洞或缺陷的修补和更新。


如你对哲学家A、心理学家B和经济学家C对“幸福”的定义(已有知识架构),存有疑问,发现了这个定义的漏洞,那么你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对于“幸福”的定义(修补完善和更新)。


好比随着科学的发展,运用科学的研究手段,当今心理学家发现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的一些理论不太适用于解释某些心理情况一样,更新了这方面理论的体系——更新是有理有据的,不是说我要更新就更新。


当你能够基于已有知识,对某些事情发表出自己的观点,而这些看法既是出自某些理论体系,却又能够不受制于这个理论,你能够提出自己的论据,那么可以说,你的知识体系已经搭建起来了。


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时三刻就能够做到,要投入相当数量的时间成本才行。


但只要你在这个追寻知识的过程当中获得快乐,你一定会在不知不觉当中感受到自己思维的变化。


最后,总结一下建立知识体系的大概流程:


先广泛输入,针对某个领域获得大量的知识点,然后把这些知识点按照特定逻辑梳理成系统的脉络,建立关联。


再经过重复梳理和延伸思考,理解到知识点的应用范围,接着就可以通过实践加深印象和获得经验。


直至你能够从这些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找到缺陷,通过修补和更新,发展出自己的观点理论,最终形成你自己的知识体系。


最重要的是,你明白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不是吗?



来源:陈慕妤(ID:chanmuyu)

作者: NI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