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之“企”,以人为基。富士康大学以“四实”为训,构建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将智能制造的专业势能转化为育人动能,为集团“3+3+3”新产业新技术战略铺设人才青云路。
富士康自创立以来,一直在技术创新、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不断深耕。在数字化浪潮带动下,集团更是紧跟步伐,聚焦“3+3+3”战略:重点发力“电动车、数字健康、机器人”三大新兴产业赛道,着力突破“人工智能、半导体、新世代通信技术”等关键技术领域,推动智慧制造、智慧电动车、智慧城市三大智慧平台,并将AI Factory作为三大平台发展推动的助力。
从亚洲到欧洲、美洲、大洋洲,全球化的产业版图上,数十万富士康人正在用智慧与汗水编织着智能制造的未来图景。为了确保人才梯队建设领跑行业,富士康大学坚持以“为集团培养有创意点子(Idea)、创新思维(Innovation)、内部创业责任心(Intrapreneurship)、创业企图心和使命感(Entrepreneurship)的人才”为使命,在培养管理者、制造业技术专才、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将先进制造技术与前沿管理理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01 企业大学落成 上承战略下达使命
富士康的学习发展体系采用“集团—事业群”双层架构:集团层面由富士康大学统筹,聚焦教育训练政策制定、平台建设、重点项目支援与跨事业群项目管理;事业群层面由各培训团队承接,负责本单位的培训规划与落地实施。
富士康大学实行直线职能制管理体系,在校长领导下,教学规划与运营管理、教学研发与平台开发、教学支持三大类职能部门协同推进业务。各部门秉持集团使命与“四实”培训理念(即实学、实验、实践、实战),共同保障企业大学的高效运营。
构建三维工作使命
作为集团战略人才培养平台,富士康大学以“上承集团战略、对标业务绩效、助力员工成长”为工作核心。
在战略承接方面,富士康大学根据集团战略、业务方向及企业文化进行培训体系规划,确保其与集团发展同频共振。过程中,大学将战略目标融入培训项目设计,在课程开发、计划制定及效果评估等环节实现战略落地。
对标事业单位绩效,富士康大学建立起与事业群的常态化对接机制。日常,定期深入业务一线开展培训需求调研,系统分析组织、岗位及个人发展需求,构建岗位胜任力模型,精准定位培训方向与内容,确保培训实效性,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助力员工成长是企业大学的基础工作。富士康大学遵循“以战略为导向,以学员为中心”原则,通过年度需求调研、培训过程反馈及大数据分析等,积极倾听员工真实心声,及时响应员工培训诉求,为他们提供定制化培训方案。
秉承“四实”培训理念
在使命定位的指引下,富士康大学秉承实学、实验、实践、实战“四实”理念开展培训工作。
实学 基于该理念,富士康大学的课程设计以扎实的学科理论为教学起点,通过结构化知识体系的系统传授,同步融入行业前沿动态与技术趋势解析,确保学员既掌握核心理论框架,又能及时把握产业创新发展脉搏。
实验 强调立足实际情景,模拟仿真演练。日常培训中,富士康大学打造了精益生产、自动化控制、工业机器人、物联网、信息化、智能化等专业实训室,让学员亲身体验并验证所学技术理论,有效实现了技术理论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
实践 在培训中习得真实任务解决方案,才能立即用于工作。富士康大学结合学员的工作需求,设计与实际任务相关的学习内容,确保所学能够直接为工作所用。
实战 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通过解决具体业务挑战,锻炼学员的应对能力和决策能力,最终达到提升职业技能和领导力的目的。
从对理念的概念解释中能够看到,“四实”暗含着“问题驱动学习”的培训模式,即依据实际业务问题萃取出课程资源,并将之结构化、标准化,然后在全集团推广。在强调教学端要教有所依的同时,“四实”理念也要求学员端必须学以致用。
02 管理层 “鸿鹄”展翼智领未来
以贯彻使命定位和“四实”培训理念为基石,富士康大学有条不紊地开展着人才培养工作。在所有培养对象中,管理层作为企业战略落地的执行者、资源优化的决策者、团队效能的驱动者,是组织价值持续增长的主力军,更是富士康大学重点培养人群。
结合集团战略、业务发展和干部培养需求,富士康大学层层拆解,打造出包含基层、中层、高层等各管理层级的金字塔型“鸿鹄人才梯队”模型,并根据层级特点制定相应的培养和晋升标准,全面落实各级主管及其储备人才发展计划。
金字塔型“鸿鹄人才梯队”模型
铺就战略决策者“领航”路
富士康正在向智能化全面转型,这对集团高管提出了重重挑战。他们不仅要把握集团数字转型及经营决策方向,还要研讨集团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形成转型时期的文化并指导下属践行。
在此背景下,富士康大学规划了“鸿鹄·领航”高研班项目。通过自主学习、面授集训、持续学习、课题实践、成果汇报五个阶段,企业大学激励高阶经营管理干部亲身践行终身学习理念、深度感受时代脉动、积极探求前沿新知,真正为团队学习开新风,为组织进步赋新能。
“鸿鹄·领航”高研班项目流程
构筑智造将才“腾飞”基地
作为生产一线的实战先锋,厂长这群中高阶干部在企业运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富士康大学针对他们特别设计了“鸿鹄·腾飞”卓越制造厂长研修班培训项目。该项目旨在帮助厂长掌握最新生产管理模式与规范,提升数字运营管理能力,同时搭建交流学习平台。
项目采用课堂教学、在线自学、标杆企业参访等多元化培养方式,邀请集团高管及内外部专家授课,并建立包含讲师评价、知识测试、个人应用和团队实践等多维度的考核机制,确保学员能够学以致用,训战结合,全面提升综合管理能力,为集团持续发展培养核心人才队伍。
“展翅”培训上蓄后劲
伴随着业务多元化发展,集团急需大量中层管理干部,富士康大学特别规划出“鸿鹄·展翅”培训计划,帮助组织挖掘储备厂长及中层职能主管,提升他们的管理及问题解决能力,为之后升为厂长/经理级主管做好准备。
该项目首先由各事业群选拔兼具绩效表现与发展潜力的主管(评估维度包括进取意识、责任担当、创新能力和卓越追求等核心素质),随后由富士康大学实施为期1~2月的专项培养计划。课程内容涵盖价值引领、问题解决、前沿技术和管理能力提升等维度。
蓄势“启航”聚力新征程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随着集团业务版图的持续扩张,各级管理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课级主管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管理人群,既要准确理解并执行上级战略部署,又要有效指导基层团队落实具体工作。为此,富士康大学特别推出“鸿鹄·启航”课级主管培养项目。
该项目课程体系涵盖企业文化传承、自我管理提升、团队建设、问题分析与解决、绩效管理及数字化工具应用等核心管理模块。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演练及标杆参访等多元化教学方式,配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评估相结合的测评机制,系统性地选拔和培养具备发展潜力的课级管理人才。
03 技术员工 从专才到全面发展的产业工程师
在智能制造企业中,除了管理者之外,还有着更为广泛的技术型员工群体。加之,富士康正全面推动“3+3+3”战略,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更甚。这类员工不一定需要进入管理岗位,而是通过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发展成为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工程师。
针对技术路径发展人才,一方面,富士康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与顶尖大学、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设立联合实验室或研发基金,吸引在校学生和研究人员加入。另一方面,针对现有的“存量”员工,富士康大学紧跟集团战略步伐,为一线技术员工到高级工程师提供明晰的发展路径及学习规划,通过不断提升员工的技术深度和宽度,持续帮助他们在各自领域逐步晋升。
各技术层级员工学习规划
多元学习探索核心技术
在全球数字经济浪潮与集团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富士康大学作为人才培养部门,秉持“技术引领未来”理念,系统性整合产学研资源,构建起与集团数字转型及“3+3+3”战略深度协同的前沿技术研习体系。聚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机器人、新世代通信等核心领域,通过前沿讲座、技术论坛、专题训练等多元形式,强力推动技术研习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为集团战略落地持续注入创新动能。
在针对这类人才的培养上,富士康大学秉承“用以致学、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训用合一”的核心理念,以精益思维与数据驱动为基础,以价值流管理、数位化技术为支柱,以助力集团转型升级为目标,结合各事业单位生产实践,构建了覆盖精益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智能制造“四化”人才养成体系。
智能制造“四化”人才养成体系
该体系系统开展智能制造关键岗位人才培养与认证,精准支撑业务发展;通过提升数字化素养、营造数字化环境、普及先进文化理念及组织标杆工厂学习,全方位构建数字化文化体验。
将工作难题融入技术培训
技术培训的价值最终需要通过产业落地得到验证,这也是富士康大学“四实”培训理念的核心。在日常培训中,企业大学除了传授技术员工理论知识外,还注重将实际业务融入培训中,帮助他们解决产业难题。
培训闭环阶段,富士康大学还要求学员基于工作实际痛点完成实践作业,并由导师团队进行针对性指导,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良性循环。
“师带徒”中精密工艺代代相传
在技术岗位中,很多工艺设计或研发经验难以通过标准化文档传承(如精密设备调试手感、故障排查直觉),需依赖师徒间的观察模仿与即时反馈。为此,富士康大学专为技术骨干推出了“师带徒计划”。
借助资深技术人才的经验传承和技能指导,富士康大学不仅培养出新一代技术人才,还帮助集团提升了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
04 立足全球 淬炼海内外栋梁
富士康创立50年来,已在24个国家/地区设立了233个厂区/办公室,事业版图遍及全球。在推动全球业务布局的过程中,富士康大学逐步构建起“总部中枢+区域节点”的全球化培训体系,培养出具备全球化思维和运营能力的国际人才。
双轨并进,构建海外人才育成矩阵
富士康大学构建了双轨并行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针对不同发展需求采取差异化培养路径。
在新厂快速赋能方面,富士康大学采用“总部集训+实战历练”模式,以成熟厂区经验加速新厂区人才培养。同时,富士康大学同步推进培训体系本土化改造,通过派遣总部资深讲师赴新厂区培养当地种子讲师队伍,搭建本土化讲师梯队。
在高端人才培养维度,学校与全球顶尖高校建立战略合作,打造“国内筑基+海外深造”的进阶通道。
这种分层分类的培养机制,既满足了集团全球化布局的即时需求,又为长期发展储备了高端人才。
人性文化增强内外凝聚力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文化、法律法规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导致不少企业在全球化经营中面临重重挑战。富士康构建起多元、平等、包容的企业文化,不仅有效提升了团队协作效率,还增强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降低文化冲突风险。
多元与平等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基石,在富士康总部及全球各分支机构中得到了生动体现。无论在何处,不同肤色、不同背景的员工共事协作已成为日常景象。为深化这一理念,富士康大学开发了“无意识偏见”专项培训课程,帮助员工识别并克服招聘、晋升、绩效评估等关键环节的潜在偏见,切实保障员工发展公平性,营造开放包容的人才成长环境。
此外,随着社会对包容性和多样性的需求不断增长,富士康意识到,优秀的人才也包括身障人员。富士康大学参考美国Disability Equality Index(身障平等指数),结合集团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身障平等指数应用指南》,为各事业单位提升身障员工服务质量及水平提供具体的指引,助力打造“极具身障包容性的最佳工作场所”。
05 数据赋能 创建人才培养新生态
为满足员工多元化学习与发展需求,富士康大学依托深厚培训积淀,打造了面向全体员工的移动学习平台——“富学宝典”。平台整合海量课程资源,覆盖智能制造、工厂管理、职场提升、IT互联网等关键领域,集直录播、学习测评、案例分享、学情分析等功能于一体,覆盖培训业务全场景,持续赋能员工职业成长。
“富学宝典”线上学习平台功能
作为智能制造领军企业,富士康在大数据领域拥有显著优势。富士康大学借助此优势,自主研发出教育大数据平台GPTs,深度应用数字化手段革新人才培养。
数据智能驱动精准培养 以大数据平台GPTs为基础,富士康大学训练私有化模型,应用于学员需求预测、职业竞争力评估与发展路径规划,确保集团及各子公司培训精准施策。
构建全景员工画像 平台通过实时监控学习行为与进度,结合课程反馈及时优化教学;同时构建精细化的员工画像(涵盖学习偏好、职业兴趣、技能水平等),为个性化服务推荐奠定基础。
实现自适应学习 平台搭载智能引擎,根据员工学习表现动态调整内容难度与类型,提供真正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赋能职业发展规划 基于技能差距分析,富士康大学对比员工现有能力与目标岗位要求,提供定制化的职业发展建议与学习路径规划,助力员工提升职场竞争力。
截至目前,该数据分析平台已经为各事业群建立了运营专区并投入使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企业之“企”,始于“人”而止于“人”,深刻诠释了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在富士康集团高管的战略引领下,富士康大学构建了贯穿组织发展全链条的人才培养体系:向上承接集团战略部署,横向对接各事业群人才需求,向下赋能员工职业成长。大学秉持“做事与做人并重”的培养理念,既培育出技术精湛的数字工匠,也锻造了兼具全球视野与人文素养的产业领军人才。通过持续优化人才价值链,富士康大学为集团“3+3+3”战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以梯队化人才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作者:谢建中
来源:《培训》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