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5981190
首页 企掌道培训平台 运营服务 AI智能陪练 面授及内容 课件定制 混合式培训 解决方案 培训+AI解决方案 零售行业解决方案 保险行业解决方案 新员工解决方案 销售人才解决方案 客户案例 免费体验 关于我们 关于思创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公司新闻行业新闻
公司新闻行业新闻

企业年度关键会议成效差?破解 “我以为” 难题,提升战略执行力

发布时间:2025/10/11 10:13:10   Click:

又到第四季度,企业陆续启动年度关键会议:战略复盘会、目标规划会、人才盘点会、财务预算会……会议室里,管理层齐聚,PPT层层展开,目标逐项拆解,计划逐一确认。表面上看,流程完整、节奏紧凑、共识达成。到了来年年中复盘时,却常常发现:战略推进缓慢,团队执行脱节,资源投入错配,人才支撑不足。问题不在于“没开会”,而在于会议成果是否建立在真实的共识与扎实的准备之上。你以为他们听懂了,其实各怀解读;你以为方向一致了,其实目标错位。你以为人够用了,其实关键岗位已空心;你以为钱够花了,其实资源已错配。“我以为”,是管理最大的敌人,它不是无知,而是自以为知。


01

“我以为”他们听懂了:

信息≠共识

很多管理者把“我说了”当成“他们懂了”。

开个会,发个PPT,就觉得战略已下达,但是信息传递,不等于认知对齐。讲“聚焦核心赛道”,听的是“又要砍项目”;说“组织升级”,理解的是“又要换领导”。战略会上讲“生态协同”,会后调研发现,中层的理解五花八门:有人以为是并购,有人以为是直播带货,还有人以为是建食堂。


真正的共识,必须经历三关:能复述:你能用自己的话讲清楚战略吗?

愿认同:你相信这个方向能赢吗?知行动:你清楚自己下一步做什么吗?

做不到,就是“伪传达”


典型案例:诺基亚的“战略理解断层”

在智能手机转型期,诺基亚高层已意识到触屏与生态的重要性,但中层管理者仍聚焦功能机优化。

前诺基亚高管Kai Öistämö曾公开反思:“我们有战略,但没有让组织真正理解它。

很多人以为‘塞班系统升级’就是转型,而不知道我们需要的是重新定义手机。”

这种“我以为你们懂了”的认知错位,最终导致战略执行全面脱节。


反向汇报机制:打破“听懂了”的假象

不要让团队说“明白了”,而是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讲一遍

战略会后,必须安排此环节:

让业务负责人当众复述战略要点,并说明本部门的落地方案。

这不是考试和机械重复,而是认知校准。

你会发现:有人漏掉关键前提,有人曲解核心目标,有人根本不知道资源从哪来。


02

“我以为”方向一致了:

伪共识比没共识更可怕

说要长期主义,考核却只看季度增长;说鼓励创新,一出错就追责扣奖金;说“重视人才”,晋升通道却被关系户垄断。


言行不一,是组织信任的慢性毒药。

当员工发现你说的和做的完全是两套,嘴上不说,心里早已躺平。

表面鼓掌通过,背后消极抵抗——这才是最危险的“伪共识”。

这不是执行问题,是目标错位。


你想要的是高质量增长,他们追求的是不犯错、拿奖金。

更严重的是,伪共识会吞噬组织的纠错能力

当所有人都假装方向一致,没人敢提反对意见,问题就会越积越大,直到某天突然崩盘。


典型案例:波音737 MAX的设计决策

据《华尔街日报》调查,波音内部多个工程团队曾对MCAS系统风险提出警告,但在高层“必须赶超空客”的战略压力下,异议被压制。

会议记录显示,决策层“达成一致”,但实际是“不敢反对”。

这种“伪共识”最终导致两起空难,公司声誉与财务遭受重创。


真正检验方向是否一致,只有一个标准:

当资源必须削减时,你愿意放弃什么?

建议每季度召开战略取舍会,共同思考:

“如果预算减少20%,我会砍掉哪个项目?保留哪个?为什么?”

答案必须基于战略逻辑,而非部门利益。


你会发现:有人愿意牺牲短期业绩保长期生态,有人死守KPI不放。

差异不是问题,回避差异才是问题。

共识不是说出来的,是在资源重置中被迫形成的。


03

“我以为”人够用了:

关键岗位的“影子空缺”

人才盘点常看编制、看KPI、看简历。

但真正的危机,藏在“影子空缺”里——人在岗,能力不在;职位在,价值空心。

销售总监业绩达标,但从不带人,团队后继无人;

技术负责人能干活,但无架构思维,系统越来越烂;

HRBP搞团建,但从不参与业务,沦为“行政助理”。


关键岗位,必须回答三个问题:

· 是否具备未来12-18个月所需的能力储备?

· 能否带动至少两个人成长?

· 若明天离职,是否有Ready Now的继任者?

若否,就是“功能性空缺”


典型案例:微软纳德拉时代的领导力重塑

2014年萨提亚·纳德拉接任CEO时,发现微软虽人才众多,但关键岗位多为“技术专家型”管理者,缺乏跨部门协同与客户导向思维。

他启动“领导力审计”,对高管团队进行系统评估,明确每个关键岗位的继任者清单,并推动大规模轮岗与文化重塑。

这一举措被视为微软成功转型云计算的核心支撑。

人才盘点不能只看“谁在岗”,而要查“谁能上”。


每个岗位必须明确三类人选:

· Ready Now:随时可接班的成熟人才;

· Ready in 6-12个月:培养中的储备人才;

· 尚未识别:即该岗位存在断档风险。

无Ready Now继任者的岗位,负责人不得晋升;

连续两期空缺,启动外部寻访或组织调整。

真正的人够用,是每个关键位置都有人能随时顶上,组织不会因一人离职而动荡。


正如德鲁克所言:最危险的决策,是建立在未被质疑的假设之上的;真正的管理高手,不在于多能说,而在于多能自我怀疑。管理不是宣告,而是校准,每一次“我以为”,都是一次偏离的开始。

唯有持续验证,方能走向真实、走向成功。


作者:《培训》杂志

来源:《培训》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