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释放潜力,领导者必须认真倾听那些无声的信号,并准备好采取大胆的行动,真正投身于持久的变革之中。
01 现状扫描:国企人才管理的“三高”与“三低”
基于此次调研,我们发现国央企在人才发展(Talent Development, 下文简称“TD”)管理中呈现以下特征:
“三高”——意识觉醒:战略层认知水平较高
① 价值定位:65%的国企已建立明确的人才发展举措,将TD与战略目标深度绑定;
② 机制/文化:65%的国企形成人才培养机制或文化氛围;
③ 职业路径:73%的国企为员工规划职业发展通道,优于民企(47%)和外企(56%)。
结论:国企在“要不要做人才发展”的问题上达成共识,战略意识领先。
“三低”——组织短板:支撑体系尚未成型
① 组织体系:仅48%的国企设立与人才发展工作有关的TD部门,岗位体系覆盖率仅45%;
② 标准模糊:仅28%的国企为关键岗位建立清晰人才标准或画像;
③ 效果脱节:人才培养后的效果评估覆盖率低至28%,投入产出难量化。
痛点:组织架构与标准体系滞后,导致“有心无力,落地低效”。
02 人才选拔举措:重经验轻数据,重形式轻闭环
此次调研中,63%的国企除民主推荐的方式以外,加入了测评工具辅助人才选拔,且40%都是针对关键人群。此外,在培养方式上仍旧依赖传统手段(轮岗、课程、内部交流),数字化工具渗透不足。
国内企业管理潜才的现状
目前,国内企业管理潜才的现状之一:适合走上管理岗位的人是少数(27%)且1/3的基层管理者是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上任的。
尽管58%的国企聚焦关键人才培养,但仍需思考:“如何将有限的培养资源精准投放到对的人身上”,避免资源浪费或者投放错位。
03 未来破局:国央企人才管理的四大行动方向
方向一:从“部门兼职”到“组织穿透”
建议:设立专职TD部门或岗位,明确岗位职责与考核指标(如“人才发展留存率”)。
方向二:从“经验标准”到“敏捷画像”
建议:构建“岗位新标准”——以“专业胜任力+关键行为+心理韧性”为核心,动态更新人才标准;比如:引入岗位画像工具,结合业务数据校准人才模型。
方向三:从“单一测评”到“立体评鉴”
国央企通常都有自己的干部标准,例如“德能勤绩廉”“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等。通常企业是采取民主评议的方式来评价干部,并没有将人才测评工具充分利用起来。即使使用了测评工具的企业,往往也是”一套测评测所有人“或者”仅以测评分数论高低“。
建议:企业对不同人群分层设计胜任力模型(如基层、中高层干部采用不同胜任力模型及测评工具)。
方向四:从“培养活动”到“效果闭环”
建议1:推行“测评—培养—评估”全周期管理机制,构建“能力诊断—靶向培养—效果验证”闭环链路。
测评前置:将心理韧性、专业胜任力等测评结果作为制定更具针对性培养方案的依据,避免“无效培训”;
过程追踪:运用数字化学习平台记录员工培训时长、知识掌握度等过程数据,实时校准培养方向;
建议2:数据化落地:搭建集成测评工具库、培训资源池和人才数据中台的一体化平台,实现从员工能力基线测量到发展成果验证的全流程穿透式管理。
04 结语:人才管理是一场“体系战”
国央企不缺人才战略的“高度”,但需补齐组织支撑的“厚度”与数据闭环的“精度”。
当测评工具成为人才筛选的“CT扫描仪”,培训体系转型为能力提升的“靶向治疗舱”,评估机制进化为效果验证的“数据仪表盘”,才能真正构建起人才供应链的韧性。
未来竞争中,谁能更快将TD人才发展意识转化为“诊断—干预—验证”的体系能力,谁就能在人才战争中抢占先机。
作者:《培训》杂志
来源:《培训》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