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复盘的顺利进行,复盘过程中会设有三种职能角色:
一种职能是引导,保证复盘按照正确的流程进行;
一种职能是设问,通过不停地追问来引发思考,进而得出结论;
一种职能是叙述,对事情的发展过程进行情境重现,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问答,在解答疑问的过程中去除迷思,接近规律。
在自我复盘中,引导人、设问人和叙述人三位一体,由进行复盘的个人进行把控。
在团队复盘中,引导人、设问人和叙述人应该有明确的区分,尤其是引导人,必须加以明确,而设问人和叙述人根据复盘的阶段和复盘的事件,身份可以发生转化,甚至叙述人在自己叙述之后,如果有了疑问,也可以变成设问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思考,求得其他人的解答。
在复盘他人的时候,可以根据收集信息分工的不同,在不同的复盘阶段和复盘事件中担任设问人或者是叙述人。
本文所述三种角色主要针对团队复盘而言。在团队复盘中,还有一个召集人,就是主导人。主导人在复盘之前承担召集角色,在复盘中承担引导角色即使是主导人,在担任引导角色的时候也要符合引导的规定性。
01 引导人
引导人的存在有助于维护一个正常讨论氛围。保证讨论不会偏离复盘的主旨,也保证复盘能够按照既定的流程顺利进行。引导人引导参与人员按照正确的方向进行讨论和思考,得出结论。
引导人这一角色的职能定位要求他即在复盘中,又在复盘外。
在复盘中,是他要能够随时知道复盘中的逻辑发展方向,了解复盘已经到达的阶段,这样也就能知道复盘下一步的去向。
在复盘过程中,引导人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威性(程序的权威性,而不是观点的权威性):
引导一个议题的深入讨论;
结束一个旧的讨论,开始一个新的话题;
宣布复盘结束。
程序的权威性,不是引导人可以随意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始或者结束一个话题,而是复盘的进展步骤很大程度上是由引导人来明确的。引导人的引导必须建立在复盘过程内在的进展逻辑之上。
谁可以成为引导人?
一般来说,职位高的人具有担任引导人的天然优势。由于科层制度的原因,相对于职位低的人,职位高的人已经被赋予了最终拍板权。这种日常企业生活中的权威性也必然会带进复盘之中。职位高的人,话语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也就更能决定复盘的进程。
职位高的人具有程序的决定权,具有引导流程的权威,这基本上是一个职场通识。有时,职位高的人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意发挥引导职能,这时候需要另一个人来承担引导人的职责。这个人可能是职位高的人制定的,也可能是大家当场临时确定的;可能是一个职位低的人也可能是其他。无论他是谁,只要他被确定为引导人,那么就应该尊重他的引导人的身份,尊重他对程序的权威性。
是引导,不是主导
引导人首先要明确的是,自己是引导人而不是主导人。因此在复盘的过程中,自己是引导流程的进展而不是主导流程的进展。引导是顺着思维逻辑的方向进行引领,是一个顺势而为的动作。主导,是决定思维逻辑的方向,促使其发生。
好的引导人,话语都踩在思维逻辑发展的节点上,说出的话无形之中暗合思维逻辑的发展顺序,让一切显得不着痕迹又恰到好处浑然天成;一个不好的引导人,会时常干扰思维逻辑的自然流淌,使得讨论的转折显得生硬和刻意。
引导人和主导人的角色不分最容易出现在职位高的人做引导人的情况下。引导人的程序权威和高职位给予的观点权威,让引导人变成了兼具“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双重身份,往往在不知不觉之间让观点的权威替代了程序的权威,导致复盘的流程出现错乱:事件没有得到充分讨论,参与人不能畅所欲言,复盘没有得出真正的结论。
普通员工担任复盘引导人的时候出现角色错位,想越位做主导人的情况较少。职位高的引导人要避免这种错位与越位的情况出现,一方面依靠他的自觉,时刻分清楚两种角色的差异。另一方面,在方法上可以作出一定的安排。
不对观点作评判
引导人的主要职能是保证复盘流程的顺利进行,是程序的权威而不是观点的权威。因此,引导人一般不能对结论或者是观点进行好坏的评判。
在复盘的过程中,引导人要有既在复盘中又在复盘外的能力。这要求引导人在复盘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中立和客观。面对各种观点都要做到“无视”——不进行评判,即使是那些在自己看来很愚笨或者是与自己偏好相反的观点,引导人也没有资格进行评判,只能当它们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必须克服内心对“愚蠢主意”进ti行批判的冲动,因为这是在借用程序的权威。只有一种情况下引导人才有资格且必须对观点进行评判,那就是当讨论已经偏离了原来方向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引导人不能进行纠偏,一个可预见性的结果就是程序失控,复盘无法进行下去。一方的指责引起另一方的反击,双方剑拔弩张严重的后果可能是大打出手。
引导人不能对观点进行评判不表示不能对某一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也不表示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发表的内容不能是对其他观点的批判,只能是对自己观点的叙述。在叙述之前,引导人应预先进行说明,自己并不是以引导人的身份发言,而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从而让其他人可以明白你说话时候的身份,知道该采取什么态度来对待你的话语。
引导人的常用话语
引导人要保证复盘按照流程进行,除了对自己的角色认识清晰之外,还有一定的技术性要求:掌握一些常用的引导话语。它们是引导人手中的武器,通过这些话让复盘顺利开展。
“其他人对这个问题还有什么看法吗?”
“让我们来假设一下”
“谁最后说几句?”
“还有什么要总结的吗?”
它们出现在流程的关键节点上,起到开始一个话题、深入一个话题、结束一个话题的作用。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引导人可根据自己的习惯和现场情况组织自己的话语。
02 设问人
设问人是复盘中重要的角色,正是通过设问人提出的问题,引导大家进行思考,探索出事情的本质,发现隐含在事情中的规律。好的设问人和好的问题是复盘能否成功的的关键。问题是思维逻辑的载体。通过问题可以发现暗藏其中的思考逻辑,体现看问题的不同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
每一个参与复盘的人都可以是设问人,只要他当时不是正在进行复盘事件的叙述人。
问问题,不是给解释
问问题是设问人的本职工作,是设问人的角色要求。在问问题的过程中要避免两种倾向:
担心自己出丑
怕自己问出的问题在别人看来太幼稚,不是有深度的问题。这会阻止设问人进一步地思考,也会使得大家失去一个可能的新的看待问题的角度。问问题就是在思考。在复盘中只要问,就会思考。别人的回答促使新的思考,得出新的问题。这样,新问题和新思考的循环促使设问人和叙述人共同向前发展。
担心别人出丑
怕自己问出的问题太尖锐,让别人没有面子。这样可能会让自己问出无关紧要的问题,甚至会在叙述人给出答案后自己去补台,帮助叙述人给出解释。帮忙给出解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老好人,不希望叙述人因为被太多的问题问得难堪;一种是跟叙述人关系不错,想帮忙解释减少叙述人的责任。不管是出于哪种目的,尤其是第二种,有山头主义的倾向,都应该被制止。
既然问问题是角色要求,就不妨本着公事公办的态度,例行公事般去问。虽然是本职工作和角色要求但是问题要有价值,也还要有一定的技巧。
不停地追问:
问问题的第一个技巧,就是不停地追问。
追问是得出结论的好办法。通过一直不停地追问,可以看出叙述人哪方面考虑不足,哪些方面认识不够,哪些方面的思维是相互矛盾的等等。这样步步紧逼的连环追问可以立刻将叙述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也能当场发现需要补充的知识和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指明了需要努力的方向,让我们始终记住最终的目的不会跑偏。
这种不停追问的方法可以成为贴身紧逼法。设问人以问题为进攻手段,叙述人以结论为防御盾牌,双方进行一场你来我往的思维交锋。
但是问问题并不容易。追问的问题不对很可能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会不会问问题,牵涉到是不是能真正解决问题。在复盘中,不停追问的问题可以采取一定的顺序进行,问题之间应该是步步递进的关系。一般说来,问问题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信息层面、思维层面、假设层面。
信息层面:事实层面。叙述人对事件情境重现完成之后必然会包含很多信息。追问的目的是要发现是否遗漏了什么信息,是否有些信息并不是事实而只是叙述人用自己的认识替代了信息。信息必须是客观的,必须如实反映事件当时的实际情况,不能有人为的加工。
思维层面:逻辑层面。信息被确认之后就要去探讨信息之间的关系,去探讨叙述人当时做事情的思考逻辑。思维是行为的指导,逻辑是思维的方法。通过逻辑思维,发现事情之间的关系,进而针对思维得出的结论采取行动。从信息层面到逻辑层面模拟叙述人当时的思维波动,然后可以慢慢探寻到他对于该事件的一些最根本的认识以及逻辑起点。
假设层面:假设层面或公理层面。假设层面的认识是一个人逻辑思考的另一个基础,是更重要的基础。对假设层的认识会让一个人选择信息,一些信息会在他眼中显得突出,而有的信息则可能会隐而不见。它也会让人对信息附加自己的理解,对信息产生扭曲或者是强化。了解了叙述人的假设层面,基本上也就对他的标准有了认识,这可以在复盘的时候帮助大家有一个预判,过滤掉叙述人个人偏见对结论的干扰。
一般来说,复盘问到假设层面就差不多了,但是对于一些重大事件的复盘还应该更深入一步提问,目的是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疑问而不是反问
问问题的第二个技巧,就是多用疑问句,少用甚至不用反问句。
这与疑问句和反问句的属性有关。疑问句是请教的属性,将自己摆得比较低,是一种学习和探讨的姿态,表明问问题的人自己有不明白的地方,希望别人能够回答,对自己进行答疑解惑。开放的、有指向性的,但不那么确定,带有商量的口吻。
反问句是挑战的属性,将自己摆在平等的位置甚至是更高的位置。表明问问题的人对自己的问题有了很好的答案,并且也知道回答人可能的答案。但是他并不认为回答人的答案是正确的。通过反问这种句式,增强了双方的交锋性质,跟随其后的是双方对某一个观点或者是事实的拉锯战,各自去证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相对来说,反问句观点比较明确,指向性更清晰,带有质问的口吻。它实际上规定了回答人如何回答问题,要么肯定要么否定提出问题的人的意见。
柳传志说:“有话要说,但要好好说。”用疑问句而不是反问句,就是好好说的一种方式。
用问题来引导逻辑
用问题来引导逻辑,这是最考验设问人功力的一种问问题技巧,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技巧。只有这种技巧才能带领我们复盘成功。
用问题来引导逻辑,要求不能直接说出自己的结论,给出评价,而是要让结论在问题和回答的交锋中自然呈现。结论不是直接给予的,而是个人思考之后的结果。只有经过了自己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才会把握它、更好地理解它。
复盘中问题的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是步步深入的,三个层面之间是符合大的逻辑递进关系的。在信息层面,要多用开放式问题,务求叙述人提供最多的信息。
在假设层面,要多用封闭式问题。在思维层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去考虑是采取开放式问题还是封闭式问题。
03 叙述人
叙述人是复盘的基础。复盘的进程和内容都建立在叙述人的叙述和回答之上。叙述人一般是事件的当事人。复盘中除了主要领导人获得能力提高之外,叙述人是另一个能够从复盘中获得大提高的人。
要超脱,站在自身之外看复盘
叙述人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复盘的氛围,如果叙述人对复盘心怀芥蒂则不论引导人如何努力都可能无法顺利实现复盘的目标。
作为一个成熟的职业人,作为一个希望不断成长的个人,看待复盘应该采取的态度有两种:超脱、客观。
超脱,要在自身之外看复盘。将参与复盘的自己与做事过程中的自己区别开来。能够冷静看待复盘这件事情,甚至是参与到对自己的无情剖析中去。
客观,将复盘就是当作复盘,它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一个成长机会。站在“客”的角度像个局外人一样如实观照,不附加自己的推理,避免情绪的干扰。客观是超脱的必然结果。
要真实,完整呈现复盘事件
这是叙述人在进行情境重现时候的要求。
如果你叙述的是虚假信息,大家就是在错误的信息基础上复盘,很可能会得出错误的观点。所谓南辕北辙,起点的错误,也就决定了结局的错误。
在叙述的时候除了真实,还应该全面和完整。叙述还应该深入到细节之中,提供最末梢的事件信息。真实、全面和完善、细节,是判断复盘中叙述的信息是否合格的三条标准。
要虚心,放空自己进行复盘
这是在回答设问人提问时对叙述人的要求。
不将问题看作是质询而是看作一个共同探索的方向和思路。不要去猜测别人的动机。复盘的时候放空自己,超越心理学定律的束缚,尤其不要自己骗自己,迎接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为他人问出的挑战性问题叫好。
复盘中,设问人和叙述人的角色并不是固定的。叙述人有什么关于行业信息方面的疑问,有关假设层面的疑问,也可以提出来,跟参与复盘的人探讨。设问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回答。这样大家就可以得出更全面、更准确的认识。
作者:培训人生态圈
来源:培训人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