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并非取代经营管理的“救命稻草”,而是增强组织能力的“助推器”与“放大器”。五一假期间,几位企业界的朋友到我的田园小院“围炉茶话”,伯爵红茶续至三巡,小烤肉烤过五串,谈话不觉渐入正题。聊到当下培训热点,朋友们提到最近不少单位纷纷安排老师讲解 DeepSeek 及各种 AI 工具类课程。我询问缘由,他们表示,这是当前的主流趋势,管理层也普遍予以支持。与此同时,其他类型的培训随之大幅缩减,有的甚至基本停摆。HR们一时间也有些摸不着头绪——几乎所有内容都以AI为核心,仿佛写报告、做总结、拟方案,乃至销售、研发、财务、人力、干部、员工等各个岗位,通通都离不开AI了。其中一位小有名气的商业讲师告诉我,他的领导力课程如今也加入了大量AI工具的应用模块,企业也颇为买账。我听后不禁感慨:这样的风潮,如果没有理性引导,极有可能走向一种集体性的“降智”。
或许有朋友会认为我提出的问题略显夸张或挺有意思。但让我们回到现实,认真分析:自2025年春节期间,DeepSeek横空出世,迅速引发全国乃至全球的广泛关注。此后,各类企事业单位纷纷投身于对DeepSeek及相关AI内容的学习热潮之中。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随之而来:一切都开始与AI挂钩,包括企业管理者的领导力、工作法,甚至企业也要求以培训DeepSeek为主了。各路培训机构与商业讲师也“跟风入局”,在课件中添加AI工具内容;仅是在课程名称前加上一个“AI+”,便摇身一变成了“AI课程”。需要我们警醒的是,类似的潮流并非首次出现——回顾过去几年,“互联网+”“区块链+”“专精特新+”“大数据+”等概念风靡一时,但当风潮渐息,企业真正沉淀下来的成果又有多少?如今,“AI+”的浪潮正盛,我们更应思考:在热度褪去之后,各类组织该如何真正静下心来,让理性回归?我始终认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归根结底仍要依靠扎实的基本功,而非跟风。
一、系统分析 透视企业需求及误区
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企业应如何以科学、可持续的方式,将AI技术有效融入经营管理之中?当前,许多企业在学习AI,尤其是像DeepSeek这类新兴技术时,往往因为跟风而流于表面。例如,仅将其用于文案写作等基础辅助性场景,若能实现一定程度的数据分析,都已属不易。然而,也有部分企业管理者对这一趋势持审慎态度。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若是盲目追逐AI热点,可能会干扰企业对基础能力的建设与提升。因此,他们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希望能真正实现AI技术的科学应用与长效赋能。
要达成这一目标,企业必须跳出“赶风口”的心态,回归理性思考与系统规划。首要之举,是基于实际情况分析具体需求。例如,AI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对象可能涵盖企业高层决策者、中层管理者,乃至一线员工,不同层级对应的技术能力和业务场景存在明显差异。唯有从岗位出发、分类施策,才能推动AI的有效落地。
同时,企业应用AI的核心诉求不应是追逐短期潮流,而是通过扎实地使用AI切实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想做到这一点,显然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涉及企业在战略规划、组织文化、技术基础与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的系统性布局。
因此,我们有必要展开全面的分析,包括当前面临的问题、长期应用AI的方法,以及具体的实施步骤。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洞察企业的深层需求:他们可能并不满足于获取表层的应对策略,而是更希望了解如何将AI融入核心业务流程、避免形式主义,确保AI技术真正带来价值;同时,企业也在思考如何科学评估AI项目的效果、避免资源浪费,以及如何培养内部能力,以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
为回应这些痛点与诉求,我们在分析相关情况时,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入手。
首先,应明确当前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不少企业在推进AI应用过程中盲目跟风,缺乏清晰的战略规划,未能充分结合自身实际需求,导致应用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其次,需要探讨问题解决之策,如强调战略规划、推动AI技术与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夯实数据基础建设、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策略,或进行企业文化的萃取与传承等。同时,还应制定清晰可行的实施步骤,如设立试点项目、开展效果评估、持续优化迭代等,以有效发挥AI应用的价值。
当然,企业在推动AI应用的过程中,也需警惕常见的误区。例如,将AI视作“万能药”、忽视基础管理的重要性,或急于求成、缺乏长期投入的耐心。针对这些问题,应及时识别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企业需明确AI的角色定位——在当前阶段,AI更应作为工具而非战略核心。同时,强化数据治理与流程优化,确保AI有良好的应用环境。企业还应广泛学习和参考成功案例与最佳实践;如尚无具体案例,也可从自身的业务痛点出发,优先选择“高价值”的业务场景进行试点,逐步推广,避免一窝蜂式地部署。此外,AI技术的长效使用还需要制度性保障,如设立专门团队、制定精练高效的管理机制,并形成反馈机制,以确保AI应用的持续性与有效性。
二、聚焦价值创造 加速企业智能化转型
尽管AI已是挡不住的潮流,我们当前更应强调AI是手段而非目的。企业唯有回归经营本质,通过打造扎实的基本功和合理地应用AI,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要达成这一点,需要在创新与基础之间找到平衡、重视人员本身的作用,同时保持对技术的敏感度。我们可以从“理解”的层面进一步思考:当前企业盲目追逐AI技术的现象,本质上是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技术崇拜”误区。如何破解这一困局,是一个系统性课题,亟需企业构建起更为全面和理性的认知框架。结合近期与多家企业的交流观察,我将围绕上述现象进一步分析,并提出五点建议,供企业在推进AI实践时参考。
抓住关键,优先部署高价值场景
遵循价值第一法则,我们可以借助波士顿矩阵的基本逻辑,将企业业务划分为“金牛型”“明星型”“问题型”与“瘦狗型”四类,并优先在能够带来核心价值的20%关键业务环节中部署AI。例如制造行业中的造纸企业,可优先将AI应用于设备的预测性维护,这一举措有望显著降低约30%的停机或断纸的损失。相较之下,一些企业盲目追求“智能客服”或“智能响应”等看似前沿的应用场景,反而容易陷入本末倒置的误区。正如产品本身存在问题,却试图通过优化服务来弥补,往往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打通链路,构建工程化体系
我曾在“企业经营之道”课程中提出,企业在推动AI应用落地的过程中,应秉持工程化思维,构建具备可持续性、可复用性与可扩展性的体系化路径。其中,“三层数据金字塔”分析体系便是一种有效方法,能帮助组织实现从数据积累到智能决策的逐层跃升。
首先是夯实基础,通过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台,提升数据的可用性与治理能力,为AI模型训练与算法部署提供标准化、结构化的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搭建具备行业特征的工程平台,提升模型开发与迭代效率,将AI能力嵌入关键流程中,增强业务的产出能力、灵活性与智能化水平。最终,聚焦AI的实用价值,如开发可视化决策看板与智能分析工具,助力管理者实现更精准、更高效的实时决策,从而真正释放AI对组织运营的赋能效应。
此外,企业还需在人机协同层面加强工程化体系建设,推动AI能力与组织人员的深度融合。例如通过部署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构建“数字员工团队”,提升操作效率;又如建立“AI预警 + 人工研判”的双轨决策机制,增强应对复杂情境的反应速度与准确性。唯有以系统视角和工程方法,打通底层数据、技术平台与业务应用之间的链路,AI才能在企业日常运作与战略执行中发挥实质价值。
数智融合,赋能企业人才进化
当前,许多企业尚未建立健全的人才梯队,面临人才流失和断层的风险。在这一背景下,企业若能将AI技术作为辅助工具合理应用,将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与决策的科学性。
基础层面 企业应为员工提供数字化素养培训,提升其对数字化的逻辑认知。然而,大量的实体培训往往费时费财。针对这一痛点,某制造企业专门开发了基于AI技术的辅助培训系统,使员工技能掌握的速度提升了60%。然而,仍有不少企业尚未意识到数字化教育的重要性,更遑论将AI技术真正应用于培训实践中。
专业层面 在更高层次的人才成长中,企业可建立AI工程师与业务专家“结对共创”机制,加速技术与场景融合。以某私立医院为例,通过引入AI辅助诊断系统,使其诊断模型的迭代周期缩短了40%。这不仅优化了模型的开发周期,也为培养理解业务、掌握工具的复合型骨干人才提供了现实路径。
多维支撑,构建应用长效机制
AI的深入应用正不断拓展企业边界,但如何确保其发挥长期价值、规避潜在风险、融入产业生态,仍是企业当前亟需思考的问题。
搭建价值评估体系 可开发一个包含财务指标(如成本节约率)、运营指标(如流程自动化率)、战略指标(如创新储备值)的三维评估模型,以全面衡量AI项目的价值表现。
不可忽视伦理治理 我在此前相关文章中曾指出,AI时代的人类伦理建设不容忽视。我们应高度警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通过设立AI伦理委员会等机制,未雨绸缪。例如,某金融机构已制定涵盖82项内容的AI应用负面清单,为AI应用提供了明确的警示。
尝试建立生态化路径 建议并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在政策引导和资源协调方面发挥作用,推动企业构建产业AI联盟。例如,汽车产业链通过共享质量检测模型集群,有望带动行业整体良品率提升多个百分点。当然,这一成效仍需通过一段时间的数据积累与分析加以验证。
循序渐进,梳理AI落地周期
我认为,AI技术的应用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也就是说,其应用路径要清晰可控,推进节奏可根据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进行调整。围绕这一过程,我提出了五个阶段性的建议。
诊断阶段(1~3个月) 企业需先开展数字化成熟度评估,完成初步诊断,并识别三至五个具有高价值的业务应用场景。
基础阶段(3~6个月) 重点推进数据治理和平台建设,同时可根据企业规模,培养首批20~30人的AI核心团队。
突破阶段(6~12个月) 在这一阶段,可在前期选定的核心业务场景中实现AI应用的实际落地,并同步建立相应的价值评估体系。
拓展阶段(12~24个月) 企业可逐步搭建AI能力中台,参与或主导构建产业级协作网络,推动资源共享与生态联动。
进化阶段(24个月以上) 企业需要建立起持续的创新机制,推动组织从传统驱动型转向AI驱动型。在此之前,建议企业先成为学习型组织,为深入应用AI打下良好基础。
最后,我们建议企业始终牢记:AI并非取代经营管理的“救命稻草”,而是增强组织能力的“助推器”与“放大器”。常规来看,企业若能稳步推进为期3至5年的AI战略实施,通常可实现从“+AI”到“AI+”的转变。我们调研的几家前沿企业显示,其核心经验在于:每年将通过AI节省下的成本中约30%,再次投入于基础管理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技术赋能与管理强化的双轮驱动,即我们常说的“双螺旋发展模式”。这种将AI深度融入企业进化基因的做法,才是让AI技术实现持续创造价值的关键。
作者:马红忠
来源:《培训》杂志